试论荷据时代东印度公司与台湾地方基督教议会之间的关系

来源 :第五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es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24年到1662年,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的时期,同时也是基督教(新教)开始在台湾传播的时期.为了控制台湾民众的思想,令其顺从荷方,东印度公司先后派遣了多位基督教牧师、传道士前往台湾地区从事传教活动,作为荷兰在台殖民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随着基督教势力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地方宗教议会也应运而生.后者成立后,便开始积极地介入台湾地区的政治生活当中,其与东印度公司之间的关系因此逐渐变得复杂而微妙起来,政教冲突愈演愈烈,成为荷据时代后期困扰殖民当局的一大问题.而荷据时代基督教在台湾地区的传教活动,也在这种冲突中逐渐走向衰落.关于荷据时代基督教会在台湾地区的活动,目前最为重要的史料当属苏格兰牧师甘为霖(William Campbell)于1903年编成的书,书中收录了大量有关荷据时代台湾宗教事务的公文与信函,史料价值十分珍贵.近年来,在台湾学者的努力下,《热兰遮城日志》《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致巴达维亚总督书信集》等许多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原始档案文件也得以陆续翻译出版,为前书资料提供了相当的补充与对照,使得以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相关问题.本文就试图综合目前已有资料,对荷据时代东印度公司与台湾地方宗教议会之间关系的发展演变进行一番梳理,并探讨其与基督教在台湾地区的传教活动衰落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其他文献
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必定是以服务能力为主,服务能力将是图书馆能力的综合体现,具有不可替代性.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信息时代,图书馆要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对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提出了新标准与新要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为适应图书馆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员只有进行继续教育
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就是借助一定媒介形式,对图书馆、图书馆资源、图书馆服务进行宣传、介绍,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最终达到提升图书馆利用率、营造图书馆事业发展良好外部环境的目的.图书馆各种活动是宣传推广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把宣传推广的意图,或直接或间接地传达给参与者,使参与者在活动中获得对公共图书馆的了解,了解公共图书馆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了解公共图书馆的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承载着一个地方社会文化的传承发展历程.随着历史的前进,这些地方文献将成为学者研究地方文化传承、变更和发展的重要史料.县级公共图书馆收藏整理地方文献并使之数字化,创新地方文献资源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实现方式,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有益于提高读者信息素养和个人素质,使馆藏地方文献的社会人文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天水市地方文献是综合反映天水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科教、人文、历史、地理等重要内容的区域性文献,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天水市图书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为基础(截至2017年4月,我馆馆藏地方文献共计1660种3426册),并结合社会服务需求调研,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天水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建设的方法和步骤.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的建设是天水市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天水
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是在近代中国“古今中外”的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运而生的,是佛教中国化一千多年历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对释迦所传之法的“契理契机”的弘化。太虚在判教基础上把“人生佛教”定位为“从人道开始”的“大乘渐教”,这是他为近代社会佛教形态所做的抉择,奠定了近现代佛教的发展方向。作为佛学大师,太虚竭力进行“人生佛教”的理论建设;作为佛教僧人,太虚须臾未忘把“人生佛教”理论付诸实践,须臾未忘爱
特色文献资源,就是指一个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与其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比较,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特点以及个性.它是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主体内容,也是公共图书馆实力及专业的重要标志.建立各具特色的馆藏文献,是衡量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水平的标志之一.特色馆藏的类型一般有地方特色、类型特色、专业特色、文种特色等.如何构建特色文献资源体系,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与服务水平,是每一个图书馆应该研究的重要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一份报纸,它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与矛盾.《新华日报》被称为党的喉舌、抗战的号角,其报道和言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与主张,是了解那一时期中共思想乃至中国社会与国际动态的重要资料.以往学界对于《新华日报》的研究甚为关注,出版了不少的专著,整理出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集,但对于《新华日报》与台湾关系的研究则较
清末民国,宗族作为维系传统社会运行的细胞,仍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继续发挥着地方自治的功能效用,另一方面也应对社会变迁的挑战,从形式和内容也有所改变.丘复(1874-1950)是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参与革命运动的精英代表,也是闽西客家的文化精英.他与丘逢甲在政治理念和家国观念上有相似之处.本文围绕他们的联宗活动展开讨论,以近代社会转型的视野考察闽台客家知识分子的宗族改造实践及政治理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定台湾之后,清政府限制移民台湾的政策时有变动.但对闽粤人民而言,这种时松时紧的限制政策并无太多实质性的意义,他们不顾政府禁令,通过各种途径冒险渡台.他们为台湾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并在许多方面给台湾打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义冢即其一.本文主要利用清代台湾地方志书及《淡新档案》,以义冢的破坏、维护及相关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借以窥视清代台湾社会的某些面貌。
大学生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代表,其就业的性别公平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社会公正、性别公平的价值诉求中关注大学生就业性别公平问题具有时代意义.自20世纪末以来,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1999年台湾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02年大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也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两岸高校毕业生的绝对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市场上一岗难求的状况十分常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