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初步临床效果

来源 :第20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年会暨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本科室于2003-06/2004-03在确诊为颈椎病的23例患者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应用由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PDLLA)制成颈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随访6个月,观察局部反应、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前凸、椎体椎间隙高度、并发症及临床性能。结论:颈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避免了常规椎间融合器的不足及部分手术并发症,对恢复颈椎生理前凸、维持颈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功能恢复均有较好效果。
其他文献
卫星导航系统时间对溯源链路的可靠性和同步精度提出要求.采用光纤时间传递技术实现的溯源链路可获得高精度的溯源钟差,提高卫星导航系统时间同步精度.但由于光纤传输链路、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三种颈前路手术方法治疗CSM 1256例,包括:A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587例;B组:颈前路减压Cage或PCB植入术106
会议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采用后路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Moss Miami、CDH和Xia系统内同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96例,对全部病例进行9~32
会议
目的:探讨CTMRP在评价椎间融合中的作用,寻找定量评价椎间融合的新方法。 方法:13例行腰椎间融合的患者术后1周、3月、6月行CT多平面重建,行椎问融合器内植骨CT值定量测量。
会议
微纳CT射线源焦点热漂移是影响图像清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理论和仿真实验分析了射线源焦点漂移对图像清晰度的影响。利用实际微纳CT系统,实验发现焦点漂移主要是缓慢热漂移,漂移量与X射线源功率正相关,且焦点漂移具有一定随机性。据此,提出一种基于投影图像特征匹配的焦点漂移校正方法。首先,在实际CT扫描后快速采集少量参考投影,根据实际CT投影和参考投影自适应特征匹配结果求取特定角度下的焦点漂移量;其次,
三分量光纤天平常采用8支应变计组合求解天平的3个分量,光纤应变计组合仍采用类似于电阻天平的惠斯通电桥组合方式,该组合方式没有利用光纤应变计的输出可直接与天平所受气动
目的:研究DTI技术在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疗效评价的应用。 方法:11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髓常规MRI和弥散张量成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
会议
目的:总结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的并发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并发症的防治对策。 方法:收集1986年12月~2006年12月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612例,其中颈椎前路手术396例,颈椎后路手
会议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单次激发快速白旋同波EPI成像序列,进行脊髓矢状面扫描,比较5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35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髓常规MRI和弥散张量成像。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依据DwI检布结果决定手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