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应用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技术对布氏杆菌脊柱炎进行分析,评估DCE-MRI对布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布氏杆菌病患者,年龄35-62岁,平均51岁,男性29例,女性27例。其中32例患者腰背痛半年以上,磁共振平扫示明显椎体信号不均,24例患者腰背痛2个月以下,常规腰椎磁共振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出 处】
: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技术对布氏杆菌脊柱炎进行分析,评估DCE-MRI对布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布氏杆菌病患者,年龄35-62岁,平均51岁,男性29例,女性27例。其中32例患者腰背痛半年以上,磁共振平扫示明显椎体信号不均,24例患者腰背痛2个月以下,常规腰椎磁共振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 对20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采取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导管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健康教育等方法。结果 患者疼痛及肿胀明显好转,治愈为10例,显效为8例,有效为2例。
目的 探讨婴幼儿嗜铬细胞瘤(PHEO)及神经母细胞瘤(NB)的CT影像鉴别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至201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PHEO和10例NB患儿的CT影像学表现,对病灶的部位、形态、强化方式、强化程度、是否跨越中线、钙化情况、坏死区情况进行研究比较。
目的 探讨MRI在脊柱转移瘤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60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脊柱转移瘤MRI表现,分别进行SE序列T1WI和T2WI扫描,其中3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60例共249个椎体受累,单个椎体受累病例12例,48例多椎体受累,单纯附件受累2例,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9例,椎管受累13例,合并压缩骨折7例。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acute focal bacterial nephritis, AFBN)的CT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成人AFBN患者的CT特征.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 影像征象由2名放射学医师同时分析. 结果 11例患者,共14只肾脏受累,22个病灶.病灶呈楔形和肿块形两种形态.前者共17个病灶,后者5个.所有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
目的 应用经皮椎体注入骨水泥的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观察术后椎体形态学改变与疗效的关系,骨水泥注入量与疗效的关系,骨水泥渗漏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以及1年后疗效变化。研究材料与方法 ①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椎体成形术82例患者(114个椎体)中,选取获得1年以上随访患者50例(68个椎体),年龄60~92岁,平均71岁。其中椎体上终板骨折塌陷型25个椎体,椎体中央骨小梁断裂
目的 比较数字化X线断层融合检查(DTS)与数字化X线摄影(DR)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ONFH)疾病检出率及早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的差异,探讨DTS在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诊断及疾病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以髋关节酸痛或跛行为主诉,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同期行骨盆DR、DTS及MRI检查,以MRI检查结果作为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金标准,MRI确诊病
目的 为临床提供直肠癌术前MR评估的扫描方案 方法 从肠道准备、术前评估体系的内容如TNM分期、环周切缘评估及肿瘤与肛缘距离评估等方面设置和优化扫描参数、扫描时间。结果 MR图像质量优良,能满足直肠癌术前TNM分期、环周切缘评估及肿瘤与肛缘距离等方面评估的要求;扫描时间10-12分钟,符合我国MR医疗资源紧张的国情要求。结论 本研究提供的直肠癌术前评估MR扫描方案,简便实用,适于推广应有。
目的:探讨3.0T MRI平扫、DWI和动态增强结合乳腺全数字X线(MG)及其立体引导下导丝定位活切术(SNLB)诊断触诊阴性乳腺癌(IB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28例,所有病例均做3.0T MRI检查,另外9例同时做MG检查.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单一MRI组和 MRI结合MG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
目的 评价像素直方图分析法在边界欠清楚的肺癌放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探索治疗有效组中肺癌密度减低时直方图曲线及体素区间所占病变整体百分比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规范化放化疗治疗后体积无明显变化的中央型或边界欠清楚周围型肺癌患者资料,采用直方图分析法分别测量治疗前后病变整体平均CT值、病变轴位最大截面平均CT值,参考NRC肺癌治疗疗效评价新标准分别对患者进行疗效分组,并与临床分组结果进行对
目的 脑灰质的结构改变因能定量反映脑组织变化,因此与双相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密切相关。然而,前期磁共振结构研究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除了患者的年龄,病程,药物治疗以及合并症等混杂因素外,疾病本身在起病和病理生理过程的异质性是造成前期研究发现不一致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影像结果的临床应用。本研究通过采用一种客观的数据驱动方法--聚类分析,探索在首发双相躁狂的患者中是否存在不同的皮层改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