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为例,通过引入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并运用POE法对环境及其周边人群进行分析和研究,探寻一种可控性强,充分体现行为活动与校园湿地兼容共存的设计手法.使设计者可以不断地从"人-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大系统中吸收新的信息,使设计程序更为合理化、科学化.通过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校园湿地的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出在人群行为参与下的闽南地区高校校园湿地的构建与管理原则。首先,校园湿地的构建与管理应强调适用性和地域性。其次,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湿地相关方面科普知识的普及教育。再次,在具体的构建和管理中,应根据校园湿地中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划分出保护区、缓冲区和展示观赏区,以此来调节人群行为。第四,针对校园湿地中生物多样性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以及野生动物繁衍、栖息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将人群与该区域完全隔离,除必要的科研和管理行为,限制针对该区域的任何人群行为。第五,在校园湿地中开放部分生态环境较好且生态敏感度相对不高的区域作为缓冲区。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并允许人群在其中进行一些低度干扰的行为。该区域中以散点式休憩停留空间与流动式线性道路来组织进入该区域的人群行为活动。避免过多的停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六,以校园湿地边缘地带以及周边区域环境建立展示观赏区。为人们提供休憩、学习、慢跑、观景等场所。在这一区域内,人群行为基本不受限制,重点强调体会生态环境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