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发展新型的T1纳米造影剂用于增强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成像是当前纳米医学与影像诊断学的新动向。本文研究了功能化的、同时负载了两种T1造影元素的纳米造影剂的制备及其T1-T1协同增强效应。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的聚乙烯亚胺(PEI)包裹的Mn3O4纳米颗粒外围,修饰Gd 离子螯合剂并螯合Gd离子,随后对其进行聚乙二醇化和靶向试剂修饰。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于MR
【机 构】
: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上海201600
【出 处】
:
2016年磁共振技术暨纳米生物医学应用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新型的T1纳米造影剂用于增强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成像是当前纳米医学与影像诊断学的新动向。本文研究了功能化的、同时负载了两种T1造影元素的纳米造影剂的制备及其T1-T1协同增强效应。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的聚乙烯亚胺(PEI)包裹的Mn3O4纳米颗粒外围,修饰Gd 离子螯合剂并螯合Gd离子,随后对其进行聚乙二醇化和靶向试剂修饰。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于MR成像研究。结果发现制备得到的多功能Mn3O4/Gd(Ⅲ)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胶体稳定性、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以及较高的T1弛豫率和T1-T1协同增强的MR 成像效果。通过靶向分子透明质酸的介导作用,实现了对CD44受体高表达的宫颈癌细胞的靶向识别。
其他文献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学诊断技术,其具有对软组织分辨率高[1]、成像模式多样[2][3]、低辐射性和低放射性等独特优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为了获得清晰、对比明显的磁共振图像,临床诊断常常在成像过程中使用造影剂,当前35%以上的磁共振成像都需要用到造影剂[4].因此,发展高性能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对于疾病的精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使用的造影剂主要分为两大类:T
锰基纳米粒由于其较低的毒性和较高的对比效果,已被广泛用于脑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研究.目前通过掺杂方法制备多模态的锰基纳米粒尚未见文献报道.本实验通过高温热分解法掺杂稀土元素镥获得镥掺杂锰基纳米粒,再用硅烷羧酸替换纳米粒表面油酸,使其获得水溶性.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荧光光谱、核磁共振成像(MRI)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分别对该纳米粒的形态
Gd-doped MnCO3 nanoparticles(NPs)have been prepar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Mn-oleate with 20 mol%Gd-oleate at 310 ℃.However,MnCO3 tends to transform to MnO at temperature above 300 ℃.Developing t
癌症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尽管经过研究人员不断开发,目前已经有几十种药物投入临床化疗,然而癌症治疗的效果仍然远远低于预期1.例如三氧化二砷作为传统化疗药物,主要有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功效2,但治疗实体瘤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顺铂虽然是最广泛使用的治疗实体瘤的化疗药物,但容易使癌细胞产生抗药性.随着新世纪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可用于装载小分子化疗药物的纳米载体即纳米药物这一概念应运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无电离辐射,无组织穿透深度限制和良好空间分辨率等优点,临床上约有临床上约有35%-40%的病变都需要使用造影剂来获得准确的病灶信息.造影剂又可以分为T1造影剂和T2造影剂.T1造影剂是利用水中氢质子与顺磁性金属离子直接作用来缩短弛豫时间,从而增强信号,使图像变亮;T2造影剂是通过外部磁场的局部不均匀性进行干扰,使邻近氢质子的弛豫中很快产生相来缩短弛豫时间,从而减弱信号,使图
目前临床使用的磁共振造影剂普遍存在弛豫率较低,灵敏度有待提高的问题,发展高效的造影剂对组织的精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领域中研究使用最广泛的造影剂,磁性氧化铁纳米的晶体结构与造影性能关系的研究仍很初步,如何有效提高造影性能仍亟需深入发展。我们以氧化铁纳米结构为基础,以金属掺杂的策略,研究了氧化铁纳米晶体结构与造影性能的构效关系[2]。通过钆金属掺杂,得到一种高性能的T1明场磁共振造影剂[3]
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高效、无害的检测手段,在医疗诊断方面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磁共振造影剂能缩短组织在外磁场作用下的弛豫时间、增大对比信号的差异、提高成像对比度和清晰度。氧化铁纳米颗粒易合成放大,而且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毒性,是一类广泛应用的磁共振造影剂。本课题利用高温热分解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改进和优化,得到了不同尺寸和形貌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铁纳米颗粒的造影行为具有尺寸依赖性
热物理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治疗过程中的加热温度及空间区域的精确控制对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及减小副作用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MRI)具有不受组织穿透深度限制,无电离辐射,良好空间分辨率等优点,并且人体内温度变化能引起组织信号的多参数变化,因而成为发展无创体内温度监控技术最有效的途径.[1]目前的体内温度监控MRI方法主要基于1H的MRI参数温度依赖性,其各有优缺点,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19F在
Magnetic resonance(MR)imaging is an important medical diagnostic technique widely used in modern medicine for cancer diagnosis,due to its noninvasive,high spatial resolution,and nonionizing radiation
用于生物医学的多功能性纳米平台的设计和发展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此,我们报告了有机相合成的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的杂化材料在肿瘤的核磁共振(MR)成像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的具有良好的水相分散性和胶体稳定性的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将会被介绍。同时,一些关键的技术用于提高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磁豫率(r1),延长血液循环时间以及减少纳米颗粒的巨噬细胞吞噬将会被详细地讨论。另外,有机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