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电池的表界面工程及其能量损耗研究

来源 :2020第三届光电材料与器件发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a371236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钛矿电池的稳定性是科研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其有机成分容易分解,形成表界面缺陷,影响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本报告阐述表界面缺陷浓度和异质界面对钙钛矿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表界面缺陷和能级匹配问题,提出了界面层修饰和钝化策略,减少了非辐射复合,提高了电池性能,通过表征电池在LED 工作模式下的发光性能,进一步分析其能量损耗机制。
其他文献
石室堰位于衢州城东南二十里处的乌溪江上,因烂柯山石室而得名,对于衢州城东南各乡的农业灌溉和衢州城市用水有着重要作用.承石室堰水下游建有杨赖、东迹二堰,民国时期合称三堰.明清以来,围绕三堰(以石室堰为主)灌溉与乌溪江航运之利,农商之间曾发生多次纠纷,民国时人陈照的《衢县之三堰》、徐映璞的《衢县石室、杨赖、东迹三堰水利考》,都对这个问题有所论述.关于石室堰农商纠纷的资料,明清时期集中于现存《衢州府志》
河南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河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但是,由于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原因,河南是又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以旱涝灾害为主.在灾难面前,虽然看到了国人的劣根性,但是依然有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并得到传承.河南文化在灾难之中得到发扬,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代皂李湖湖水纠纷背后一直隐藏着得利湖民与县级官府、不得利民众之矛盾.湖民为独占湖水,通过高级官员撰写《记》文,及构建与并强调曹、黎二姓割田成湖之“史实”,以对抗县级官府与不得利民众要求分水的诉求.湖水受荫范围外民众要求分水之诉求,在明中前期由湖民以湖区包纳湖税,不纳湖税不能分湖水之利以拒绝;明万历后湖税均派全县,但诉求仍被湖民否定.县级官府作为官僚体系中的基层单位,无论为保障浙东运河通畅,还是扩
明清时期运河的流经在促进沿岸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水神信仰的盛行,其中以金龙四大王信仰最具有代表性.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兴起和传播与明清国家漕粮运输和河漕治理活动密切相关,官方和民间共同的造神运动是其得以在运河区域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金龙四大王的庙宇遍布运河沿岸地区,在为明清官方提供祭祀场所的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商人、船工、水手、渔民等社会群体的祭祀需求,使其呈现出由上而下、由官方到民间扩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一部中华文明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治水史.中华民族的发展,自古就与大规模、有组织的治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禹是华夏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祖先,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他一生最大的功业,一是治水,一是立国.治水,奠定了立国之根基;立国,巩固和发展了治水成果,
杭州拥有的众多水体中,西湖、京杭大运河、西溪湿地等地名在译成外语后均不会引起歧义,钱塘江江名则容易被人误解.从历史纵轴上看,钱塘江江名的历史很短.更多时候,它拥有的名字是浙江.从流域空间上看,钱塘江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两岸中的一江还是三江总称?这个问题不仅会难倒许多浙江人,就连中央媒体的新闻播报都存在问题.本文以地名学理论为依据,以历史文献中大量存在的江名为证,比较了“浙江”和“钱塘江”江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威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曾经是我国环境保护版图中的一块净土,然而,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工业发展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和蔓延,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美丽农村已经成为回忆,农村环境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应当是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延缓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而我国水污染问题存在立法不足等问题,因
本文以民国庆元“吴鼎宗水碓”案为中心,试图重构浙南山区的水碓纠纷与地方社会.据一手文献可知:“吴鼎宗水碓”案是发生在浙南山乡宗族内的水利产权纠纷,历时颇久、情节跌宕.经过对“吴鼎宗水碓”案证据链、司法裁判的还原,可直观审视当时水碓纠纷的司法处置细节.从稀见手账中,可知“吴鼎宗水碓”案下有族内话语权崩解、司法腐败等两股突出暗流,真实写照了当时浙南地方社会.爬梳明清地方志可知:浙江山区的水碓与农业社会
传统社会,地方政府基于农田灌溉的考虑,往往严禁放垦湖田.民国初期,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密谋放垦湖田,且江苏省财政厅授意成立湖田局,震惊地方.在江浙士绅的强烈反对下,此项计划最终腹死胎中.通过分析,太湖水利局和财政厅只是计划的执行者,幕后主导力量却是江苏省公署和财政部,而四者都是趋利而为.省署和财政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太湖水利局则为了筹集治水经费,不惜借着“兴利”的幌子,公然侵害地方利益,违背民意.此
明中叶浦阳江改道西出钱塘江后,在西小江河口创建三江闸,兼具阻咸、蓄淡、排涝、航运等综合效益,萧绍平原山阴、会稽、萧山三县在享受水利的同时共同对这一工程进行维护和管理,由此构成了区域性的利益共同体.康熙朝末,三县围绕三江闸修缮问题产生争端,其中以毛奇龄为代表的萧山士绅对自身所承担的义务提出质疑,坚持罢修,影响深远.通过对议修过程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毛奇龄的意气讨伐除个性使然之外,也暗含着萧绍平原内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