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Cucuteni彩陶的相组成和化学组成分析以及Iznik陶瓷色料的成分研究

来源 :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传统的X射线衍射分析能够检出陶器的主量晶相。较少量晶相的衍射峰处于背景噪声水平以致不能与之分辨开来。然而,这些矿物成分对于黏土(坯体)矿源和色料的特性来说是很重要的。同步加速器辐射X射线衍射(SR-XRD)对全面详细的结构测定和矿相研究是一件有力的工具。对于某些罗马尼业新石器时代陶器,我们用它来区分各种制陶中心的不同黏土和釉质。使用装在MAX II同步加速器的结晶衍射束17114上的Huber G670-平面成像Guiner照相机进行测定。所得到的信息帮助我们鉴定了2种Cucteni陶器碎片(北摩尔达维亚,BC 5000—3500年)上的黑色色料的成分:其中高温(高于800℃)煅烧的陶器(较为“先进的”Cucteni陶器),其成分为黑锰矿(MnMn2O4)和方铁锰矿(Mn,Fe)2O3的混合物;而低温(低于400℃)煅烧的陶器(Cucteni以前的原始陶器)其成分则是硬锰矿(MnO+MnO2+各种不同比例的H2O)。这些矿物都源出于北摩尔达维亚Iacobeni矿床,由此得出结论:在新石器时代,贸易的通路早已存在,它覆盖了沿Bistritza河Carpathians渡口大约500 km的地方。在同一些样品中没有证据表明有软锰矿(MnO2)和水锰矿[MnO(OH)]存在,而它们是乌克兰Nikopol锰矿的主要成分(它用作同时代的Tripolye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黑色色料)。 另一个结果是检出了磁铁矿(氧化铁Fe3O4),它是用作其他Cucuteni陶器的黑色色料的主要成分。白色色料是以方解石(CaCO3)矿相出现。测定结果表明存在着赤铁矿(氧化铁Fe2O3)它是所有被测样品的红色色料的主要成分。我们对在摩尔多瓦首府Suceava,Vasile Lupu王子(AD 1600—1640)的宫廷里发现的容器和墙上装饰用板等样品以及从多瑙河浅滩Piua Pietrii(17世纪著名商业中心)遗址挖掘出土的其他Iznik施釉陶瓷样品进行了研究。研究中使用了在日内瓦INFN处的1台OxfordInstruments的ED2000高分辨率能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其基本部件是1个50 KV X射线管,带有1个银阳极和1个Si(Lj)检测器,以及在布加勒斯特NIPNE上的30 mCi241镅环形源的能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装置。Iznik釉的成分是氧化铅和氧化锡的化合物,其中Pb/Sn的比例为6:1。最引人注目的是钴基蓝色色料。这些蓝色色料的原料产地可能是德国的Schneeberg矿区。其特点是有砷钴矿({Co,Ni}As2-3)和钴华矿({Co,Ni|3|{AsO4}2)的存在。我们的测定揭示了在17世纪可能存在的一条连接萨克森和奥斯曼帝国的贸易通道。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提供了证据显示有不同数量的钴和镍存在,具体数量因样品不同而有差异。在日内瓦得到的初步数据的分析揭示出钴元素和镍元素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与此前对来自地中海地区的样品所进行的测试结果是一致的。砷在钴蓝色色料中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它主要出现在AD 1520年以后的样品中。由于铅的含量较高,要提供在这种样品中存在砷的证据是相当困难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搜索该元素的Kβ峰。我们的测定发现只是在某些样品中存在砷而在其他样品中不存在砷的这一现象表明该矿与As-Ni族矿是一样的,但采用不同的工艺制造。它是煅烧过的镍一钴化合物,例如砷钴矿或钴华矿,但比Co-As-Ni矿煅烧的温度更高。在第一种情况下,砷已完全被清除,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砷则大部分被保存下来。在进一步的测定中,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使用相对纯的钴矿的可能性,它主要存在于伊朗的卡尚(Kashan)矿。至于绿色色料,其主要元素是Fe,Cu,Cr,Co。浅绿色色料的成分是Cu/Fe=10/1,Cu/Co=1/30,深绿色色料的成分是Cu/Fe=1/12,Co/Fe=1/7,Ni≈Co,而正常的绿色色料的成分是Cu/Fe=3/1和Cr以及痕量元素Mn。氧化铜多半是主要的色料成分,并且为了得到特殊的色调,加入了氧化钴和氧化铬。黄色色料是锑酸铅。深棕色色料是以氧化锰为基础,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铁。
其他文献
1965年北京大学在山东省临淄区凤凰镇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一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桐林遗址,该遗址位于临淄区凤凰镇的田旺村和朱台镇的桐林村之间的台地上,分布范围可达200 hm2,文化层厚达3~7 m,各个历史年代的文化堆积不仅连续,而且十分丰富,包括从新石器时代到隋唐各时期的文化遗存,而以龙山文化堆积为主,距今约4 000年。从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国家各级考古部门对该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出
架笕田窑、上力脚窑和富民坊窑三处窑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架笕田窑时间为汉代,位于现在桂林市兴安县架笕田村北的龟山脚下坡地上,窑群排列密集,可明显分辨的窑址痕迹达15处以上,为马蹄形窑,碎片遍地.从地面采集到的陶瓷碎片来看多是罐,也有钵.灰胎,有拍印纹,大多无釉,少量残器上有青黄釉、黑釉,不少残片上可见到未完全脱落的釉斑.罐肩常见多道弦纹,也有水波纹.架笕田窑、上力脚窑和富民坊窑三处窑址,除
应用热释光测定洛阳唐代三彩年代,主要是采用前剂量技术方法测量,热激活是前剂量技术的最重要特征,而激活灵敏度是衡量这件三彩器物能否测定年代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洛阳唐三彩的热激活特性,揭示了洛阳唐三彩的TAC不同于瓷器与陶器,它们的激活温度通常在500~650℃范围内,多数在550℃和650℃两个温度点上,明显低于瓷器的激活温度,高于陶器的激活温度。没有激活灵敏度或灵敏度很低的唐三彩,不能用于年代测定,
使用了热释光(TL)年代测定法测定了中国河南省巩义一黄冶窑址出土的唐三彩施釉陶器(或称唐三彩)碎片。这些唐三彩碎片在历史学和考古学上被认为曾烧制于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内。本文中作者通过常用的多次等分加剂量(multiple aliquot additivedose)法求得古剂量值,试样则是从样品中提取的半细颗粒矿物。黏附于样品表面的土壤以及在窑址收集到的土壤用于估算剂量率。13个唐三彩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历经明正统、嘉靖、万历,清顺治、康熙、雍正各朝的重建重修,及乾隆年间大规模的添建、改建、重修,成今日之规模。琉璃构件既是紫禁城金碧辉煌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保护木结构的建筑材料。2002年,武英殿修缮工程揭开了故宫大修的序幕,陆续有多个重要的建筑得到修缮,包括太和殿、神武门、太和门、慈宁宫、寿康宫等。施工过程中卸下大量各个年代
小仙坛窑址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上浦镇四峰山,20世纪70年代李家治等对小仙坛东汉越窑青釉的科学技术研究,为我国在公元2世纪前后东汉时期已烧制出瓷器提供了证据。近年来曹娥江沿岸陶瓷考古又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2005年有关单位对邻近小仙坛窑址的上浦镇四峰山大园坪东汉窑址进行发掘,揭露出2条龙窑及出土大量器物。其烧造种类丰富,质量好,出土产品有罐、洗、碗、钵、瓶等10多个品种,均为东汉中晚期生活和墓葬
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博特博物馆的收藏品中,有一组重要的陶瓷碎片来自公元9世纪中叶伊拉克中部萨迈拉。这些碎片是由学者F.Sarre和E.Herzfeld在1912—1913年发掘,并在1921年捐赠给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博特博物馆的。这些收藏品包括中国出口的炻器和瓷器的若干样品,以及由低温原料制成的各种中国器皿的仿制品。在这些收藏品中,有9世纪中国长沙窑制品的某些伊拉克复制品——既有黄褐色一褐色,又
公元10世纪Chungamni窑在高丽王朝是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专门生产白瓷的窑。在S(o)ri和Bangsandong两个邻近的其他窑则既生产白瓷,还生产青瓷。直到它们被挖掘出来以前(S(o)ri在1984年,1985年和1987年,Bangsandong在1997年和1998年,而Chungamni则在2002年和2003年被挖掘)一直认为在整个王朝期间只生产过青瓷,它们因独特的pisaek
西山窑是温州地区的历史名窑,本文的试样都是在对瓯江流域古窑址的考察过程中采集到的,它们分别来自瓯窑温州西山窑区的3个相距很近的窑口。从采集到的残片中挑选出12个有代表性的试样,用电子探针对试样的胎釉及其界面的显微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观测研究,并对瓷片中所含的元素进行定量分析。
高棉陶瓷是在吴哥王朝(9-14世纪)由陶工在今柬埔寨及泰国东北部等地生产的主要手工业产品,它是东南亚最早生产带釉陶瓷的地区之一。本研究介绍了高棉陶瓷业与广东唐宋贸易瓷关系研究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棉陶瓷与广东贸易陶瓷关系研究的形成,广东陶瓷资料得以整理及发表,泰东北部高棉陶瓷经过初步调查和发掘,以及柬埔寨荔枝山窑经多次调查及报导,提供了大量考古资料作日后综合研究和深入分析。第二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