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介绍了利用超小微生物在大庆特低渗透油层、表外储层及低渗透油层三类不同油藏开展的微生物解堵增产现场试验情况。试验所用的超小微生物采用营养缺陷法培养,菌体尺寸大小控制在0.5μm以内。利用对营养物质比较敏感的一群微生物进入油层中,达到近井地带解堵增产的目的。现场试验17口井,累积增油超过2630t,有效率达76.4%,作用期6个月以上。
【机 构】
: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 处】
: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2008年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利用超小微生物在大庆特低渗透油层、表外储层及低渗透油层三类不同油藏开展的微生物解堵增产现场试验情况。试验所用的超小微生物采用营养缺陷法培养,菌体尺寸大小控制在0.5μm以内。利用对营养物质比较敏感的一群微生物进入油层中,达到近井地带解堵增产的目的。现场试验17口井,累积增油超过2630t,有效率达76.4%,作用期6个月以上。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油井产能公式和K.Terzaghi有效压力原理,研究了地层压力下降对储层渗透率和地层原油性质的影响,结合渤中25-1油田实际资料,分析压力对油井产能的影响。
特低渗透油藏对油田的增储上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井网优化技术是核心。目前由于特低渗透油藏井网的不合理,导致开发过程中部分油井的过早水淹、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难以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本文对不同的特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提出了不同的合理井网型式,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和正交优化设计方法优化了不同井网型式、不同渗透率、不同裂缝发育程度下的井排距和油水井的压裂规模。特低渗透油藏应先对注水
涠洲12-1油田南块涠四段油藏储量规模较大(753×104m3),但属低渗、低产能油藏,储层分布、连通性、产能风险大,因而一直未能动用。本文在对储层沉积、构造、产能、渗流特征、提高产能措施及钻采工艺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适合海上特点的多底水平井开发低渗油藏可行性方案,并充分分析了方案的风险与潜力。
当前国际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安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备受世界瞩目。页岩气是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聚集。页岩气储层孔隙度一般为4%~5%,渗透率小于1mD.世界页岩气储量为456.24×1012m3,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和中国、拉美、中东和北非、前苏联.页岩气勘探方法有地质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勘探法、钻井法,水平井、压裂法
本文对潜江凹陷潜43油组低渗透油藏改善开发问题进行了阐述。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43油组低渗透油藏具有埋藏深、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等特征。自1998年以来,随着开采工艺进步,通过滚动勘探开发,取得砂体连片分布的重大认识,实现了二次增储上产,对江汉油区的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产量递减快、稳产难度大等问题,开展综合地质研究,运用数值模拟技术,找出了剩余油潜力,并制定了相应的开发技术政策。通过完善注采
龙虎泡油田龙26区块是大庆西部外围地区的典型低渗透油田,2007年在该区加密钻井65口,主要目的层为萨尔图油层。萨尔图油层具有储层薄、物性差、含泥含钙重的特点,其水淹层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识别难度较大。本文从水淹层导电机理入手,分类建立了水淹层解释图版和标准,同时考虑测井的局限性,利用录井和动态水淹分析成果对测井水淹层解释结果进行补充和修正,建立了测井—录井—动态水淹层综合解释方法和流程,探索
大庆外围油田属于低孔低渗油藏,泥质含量高,油水关系复杂,常规的人工经验性油水解释已不能满足实际开发需要。本文针对复杂油水识别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油水识别方法。通过对大庆外围油田某区块的样本学习和预测,并与实际试油资料进行对比,符合率达到90%。从而表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油水识别中可获得良好的应用。
本文对低渗透油藏渗吸开发技术进行了阐述。随着低渗透油藏勘探储量的逐渐增加,油田开发的重点转向低渗透油藏,其开发难度大,注水压力高,生产能力差,但由于其孔隙结构特殊,渗吸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室内实验与油田实践表明渗吸采油是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影响渗吸的因素,为制定合理的低渗透油藏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高含水稀油油田开发后期多层油藏合采时,因高、低渗透层层间压差大,层间干扰严重,低渗透层液量难以有效采出的问题,研究了多层油藏低渗透层段降压开采工艺技术,研究了组合降压开采管柱结构和生产参数优化设计,介绍了有杆射流泵组合分采的工作原理、技术组成、技术特点及现场应用情况。截至目前,该技术在河南油田现场应用36口井,工艺成功率达100%,有效率达100%,累积增产原油5797t。
本文分析了大庆外围特低渗透储层原油在岩石表面吸附及其对渗流的影响。大庆外围特低渗透储层原油中的活性组分主要为沥青质和非烃组分,扶杨油层富含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等黏土矿物,是原油与岩石发生作用的物质根源。在原油—地层水—岩石体系中,原油活性组分通过离子基团的电荷作用或者离子的键合作用吸附在矿物表面,油膜的存在对油水渗流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