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次级整流点焊双单片机控制系统及控制模型

来源 :敦煌国际焊接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nengxian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三相次级整流点焊机主电路的控制过程,建立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双单片机控制系统,即用热量控制系统实现对焊接热量的精确调节及对网压波动自动补偿,而用程序控制系统控制整个焊接程序动作.该系统不但明显提高了三相次级整流点焊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且可方便地将热量控制系统移植到电镀、热处理等领域.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5kW的CO2激光器在GH864镶基高温合金表面激光多层熔覆Ni75Si25-Nb涂层,制得厚度大于1.0mm的复合熔覆层,分析合金化元素Nb的加入量对熔覆层显微组织、相组成和显微硬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激光表面熔覆技术可以在镍基高温合金表面制得与基体成冶金结合,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的涂层.除加Nb为8.3wt%的涂层组织由γ-Ni、Ni3Si,Ni5Si2和Nb3Ni2Si外,其余熔
本文采用静态自蔓延法(staticself-propagatinghigh-temperaturesyntheses,简称StaticSHS)制备出陶瓷内衬复合管,研究了10Hz机械振动对具有相同外径,不同内径的复合管自蔓延反应过程、陶瓷层组织结构、硬度和物相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施加机械振动可以使自蔓延过程较快的达到稳定燃烧状态,陶瓷层致密、均匀,与基体钢管的结合性能提高.随着内径的增大,施加1
本文针对锅炉汽包、压力容器等结构尺寸变化大的简体,设计了适应筒体纵、环焊缝检测的X射线计算机实时成像系统.采用了计算机控制简体的定位和移动、数字图像处理、光盘存储图像数据等先进技术,与传统X射线照相法相比,系统检测效率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相当,检测成本显著降低.
本文针对空间焊接中空间电荷效应对空间电子束聚焦的影响,提出了计算电子枪主透镜区空间电荷密度的电荷量分配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通过编程计算表明,这种计算方法是可行的,从而为设计空间电子束焊枪的电聚焦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采用三维热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铝合金薄壁筒体纵缝的焊接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为了保证数值模拟计算的顺利进行,采用了一种可以大量减少单元和节点数目的网格划分方案,解决了焊接过程三维数值模拟计算量大的问题.为了减少简体在焊接过程产生的纵向挠曲变形,在焊接过程中施加了不同应力水平的纵向拉伸应力.计算结果表明,焊接过程中施加的拉伸应力越大,筒体的纵向挠曲变形越小,因而控制挠曲变形的效果越好.
本文利用三维热弹塑性有限元技术,建立了铝合金薄板脉冲TIG焊对接接头应力分析有限元模型,对焊接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过程中采用移动Gauss热源模型,考虑材料性能随温度的变化,对屈服极限进行了合理简化、调整,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有利于改善迭代的收敛性、提高计算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移动Gauss热源模型能够合理描述铝合金薄板焊接加热特点,准确给出焊接应力的数值、分布.焊缝区残余拉应力达到材料
本文针对脉冲MIG焊工艺要求,采用IGBT全桥逆变式主电路,研制了以单片机80C196KC为核心组成的脉冲MIG焊微机控制系统.介绍了该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软件设计思想以及抗干扰措施.调试结果表明系统操作方便,参数调节灵活,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且人机界面友好,达到了设计要求.
为满足铝合金焊接时的阴极清理和形成穿孔焊的需求,本文结合逆变电源的发展趋势设计了变极性等离子焊接电源的硬件电路、控制系统和控制软件,采用单片机80C196KC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主电路采用全桥双逆变结构,功率开关器件为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GBT.采用PI算法得到恒流外特性,实现了电流频率、电流幅值和正负半波导通比均可以独立调节的不对称方波.波形测试表明,变极性等离子焊接电源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轰击式LaB6阴极是一种电子枪的新型阴极,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电子光学系统结构,而且电子发射能力强大,对大功率电子枪的研制和开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新型轰击式LaB6阴极的工作原理,研究的意义,阴极材料的选择,并完成了轰击式阴极的设计和计算,设计完成了轰击式LaB6阴极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得到,该轰击式LaB6阴极在阴极温度为1843K时具有最大发射电流450mA,其发射电流密度为3.58A/cm
本文运用集成在MATLAB中的动态系统仿真工具SIMULINK,对金桥移相零电压软开关电路进行了仿真研究,讨论了移相控制信号、电路负载状态的动态仿真,分析了领先桥臂和滞后桥臂换流相位关系和次级占空比损失问题,给出了改善占空比损失的途径.在仿真的基础上,进行了软开关逆变电源的电路设计,获得了与仿真波形趋于一致的实测波形,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试验表明,计算机仿真技术为逆变电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