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波接收函数波形与面波频散曲线的三维联合层析成像方法及其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体波接收函数波形和面波频散曲线的三维联合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青藏高原东部得到三维横波速度模型和Moho面深度分布图,与已知的大地构造分区和已有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其他文献
为了更广泛地了解黑云母的力学性质,对粉末样品进行了热水条件下的简单剪切变形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黑云母在400℃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流变现象,且随着变形的增加,这种行为有向脆性变形演化的趋势。
针对火星演化的早期阶段至Noachian纪中期,曾经存在过强场内核发电机作用(行星液核内的导电流体与行星磁场所构成系统的一个自我维持的动力学机制),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该强场发电机在其湮灭过程中很可能经历亚临界发电机状态,在该状态下,维持发电机作用所需的能量可以小于激发它所需的能量。本文认为要揭示火星演化前期的超大型撞击事件与发电机作用突然湮灭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认识大型撞击事件通过改变核慢边界热
本文通过在PB2002板块模型基础上建立研究模型,采用全球最新的大地热流数据作为地表热流约束条件,计算岩石层的三维温度分布,并采用EtopoS数据作为地形约束进行计算。通过模拟计算,发现中国大陆青藏高原、新疆等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处于高值区,青藏高原数值最大;中国中东部地区为低值区,扬子板块及东北北部地区数值最小,东北中朝边界出现相对高值。
利用面波观测可以获得地震和台站之间的地壳和岩石圈三维剪切波波速结构,利用该波速结构可以获得地壳厚度和岩石圈厚度等重要的科学数据。本研究利用面波频散观测直接反演了南极板块(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三维波速结构,进而获得南极板块地壳厚度分布图。
面波的频散特性能够较直观地反映传播路径下介质的S波速度,利用面波层析成像技术能得到研究区内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三维分布。本研究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例,选取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垂向分量记录,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地区周期15~70s的相速度分布图像,进而得出中国大陆地区地质构造及特征。
本研究对635个满足条件的远震事件的波形数据,使用TOMOG3D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经层析成像反演,得出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及台湾岛的地幔结构及动力学模式。
本文在大幅度增加宽频带地震台站的数量和提高相关的远震剪切波分裂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总体特征,并探讨相关的壳幔变形模型及其动力学意义。
本研究收集了首都圈区域地质、石油物探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构建首都圈沉积层速度模型,并结合由地震层析成像得到的地壳模型,建立首都圈地区具有较高精度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此基于多种观测资料的速度模型也可为首都圈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建立在三维背景速度场上作准备。
本文依据三峡库区地质构造特征,库区下方地壳波速结构等资料建立了三维有限单元模型。采用ANSYS中的结构场和热流场分析技术,分别从结构场和渗流场两个层面模拟了水库蓄水及水位变化对库区地震活动及其活动范围的影响。最后对结果做了详细阐述。
三分量接收函数分离技术的应用弥补了常规单台接收函数分离方法的缺陷。文章对三分量接收函数分离技术进行介绍,并将其应用到川西台阵所记录到的远震数据,通过P-Rg散射尾波克希霍夫叠前偏移成像得到成像结果。通过成像结果与数字高程数据的比较,揭示了P-Rg波散射强度与地形起伏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表明起伏地形对地震尾波的形成有着显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