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畅的社会交流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实时高效加工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即内隐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最近,很多研究者试图探究成年人的内隐ToM与其孤独症症状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往往是通过操纵被试与他人信念的一致性,要求被试根据他人的信念去预测他人随后的行为。与信念一致条件相比,被试在不一致条件下往往反应更慢。这种现象被称为一致性效应,其数值越大表示内隐ToM加工更有效。有研究发现,具有较高孤独症特质的典型发展成年人往往表现出较小的一致性效应。然而,也有研究未能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中的不一致结果,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未考虑个体在领域一般加工能力上的差异(如执行功能);另一方面可能是没有区分引发一致性效应的两种不同加工:一是防止他人信息的干扰(异我中心干扰),二是防止自身信息的干扰(自我中心干扰)。本研究招募103名典型发展成年人,通过两种任务(数点判断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来考察被试的内隐ToM加工。同时,我们还测量了被试的执行功能(包括抑制控制、灵活转换和工作记忆),并采用孤独症谱系商数(Autism Spectrum Quotient,AQ)量表测量了被试的孤独症特质。根据AQ量表的得分,我们分别挑选出具有高和低孤独症特质的被试,并考察了两组被试在内隐ToM任务表现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两个内隐ToM任务中,异我中心和自我中心干扰均引发了显著的一致性效应。然而,两种一致性效应在高低两组孤独症特质被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孤独症特质组在两个内隐ToM任务的总体反应时上要慢于低孤独症特质组。然而,在控制了抑制控制和灵活转换的变异之后,两种一致性效应以及两组被试在内隐ToM任务总体反应时上的差异均不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不同孤独症特质的典型成年人在内隐ToM任务表现上的差异,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执行功能,并不是真正的内隐ToM加工能力。这提示我们,未来研究在解释典型成年人孤独症特质和内隐ToM的关系时应考虑执行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