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破裂一例误诊分析

来源 :江西省第十一次外科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v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指肠破裂为较少出现之腹部脏器损伤,临床上早期诊断本病比较困难,多为剖腹探查后确诊。本文病例中患儿曾在外院诊断为“肠套叠”,而转入时亦以呕吐、解血便、阵发性哭闹不安为主要表现,故误导诊断思路上先入为主,着重考虑“肠套叠”而忽视了其他可能引起血便,黑便的疾病,加之患儿年幼不能描诉病情,腹膜炎体征不明显,所以直到剖腹探查,方才明确诊断。至于患儿为何会出现十二指肠破裂,猜测可能为患儿吞食异物不幸划破肠管,或是外院行空肠灌肠复位时气压过高胀破肠管,最终已无法得知。但应从中反思,得到经验教训:①对于小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虽无外伤史但仍应多怀疑是否消化道穿孔、破裂,一次腹部摄片未发现异常,应反复多次检查获取证据;②对于考虑小儿肠套叠而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时,应严格控制空气压力,一般先用8. OKpa,在X线透视再次明确诊断后,可缓慢加压至10. 7Kpa左右,不宜再强行升高压力,若复位不成功,应及时改手术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新生儿监护病房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探讨住院早产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简称CH)发生情况,以及与胎龄、体重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早产儿6506例,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甲状腺功能五项。结果 6506例早产儿中发现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63例,其中原发性甲低7例,继发性/中枢性甲低56例,统计显示胎龄、体重与CH呈正相
会议
目的 探讨珂立苏和固尔苏在INSURE疗法中的效果比较。方法 对2011年9月到2012年3月因呼吸窘迫在我科住院接受INSURE疗法的早产儿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珂立苏的16例,固尔苏的14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情况和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后效果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珂立苏组和固尔苏组患儿的病例构成、临床情况、母亲产前合并症、治疗结果和合并症无显著性差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剂量和肺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TCD)是尿素循环障碍的一种严重类型,它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由于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TC)基因突变后造成该酶活性下降或消失,鸟氨酸和氨甲酰基磷酸生成瓜氨酸受阻,导致血氨异常升高临床出现中毒性脑病表现,通常在新生儿喂养后发病,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本研究通过对3例临床疑诊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新生儿分析血代谢谱变化及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基因突变类型,在基因水
目的:探讨新生儿巨结肠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临床常用辅助检查措施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科室共收治58例新生儿(<6月龄)顽固性便秘患者,男41例,女17例,平均年龄2.2月,常规进行X线稀钡灌肠及24h延迟摄片、肛门直肠测压(水合氯醛镇静状态下)、直肠全层活检等三项辅助检查。结果:13例钡灌肠和肛门直肠测压均为阴性患儿,初步排除巨结肠诊断,进行门诊扩肛、生物反馈训练等
微创技术是目前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成人及年长儿童外科疾病诊治中已取得较大突破,而在新生儿外科领域,微创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近年来随着微创器械的不断精细、麻醉水平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微创技术在新生儿外科领域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先天性食管闭锁、十二指肠梗阻(闭锁、环形胰腺、肠旋转不良)、肛门直肠畸形、胃食管反流、幽门肥厚、巨结肠、膈疝等疾病方面国内外均见有较多病例报告。  随着微创技术的进
随着孕期检查的普及和产前诊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胎儿畸形和缺陷得到了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而子宫外产时处理(EXIT)和产房外科手术在胎儿娩出早期进行外科干预,可避免部分先天畸形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对改善这部分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EXIT和产房外科手术是需要开展这些治疗应具备以下条件:①需要超声、MRI、胎儿染色体检查等产前诊断明确为可纠正的胎儿外科畸形,并且定期复查监测畸形病理状况:②需
目的:评价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婴儿急性肠套叠的疗效.方法:患儿常规肌注解痉镇静剂,经肛门插入18号Foley氏管约4-6cm,并将气囊充气约20~40ml.将T型管一端接Foley氏管,侧管接血压计监视注水压力,另一端为注水口.在B超监视下,用注射器将37~40 0(2的生理盐水以均匀的速度注入肠腔.注水压力为6.65-12.0kpa(50~90mmHg),注水量在300-700ml.复位中,B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肠道癌根治性术后腹腔淋巴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经术前病理学确诊的480例胃肠道癌病人行根治性手术后,分阶段行腹腔化疗(A组)160例(1996年1月-1997年12月),腹腔免疫化疗(B组)160例(1998年1月-1999年12月),腹腔淋巴化疗联合静脉化疗(C组)160例(2000年1月-2001年12月),化疗方案分别为腹腔注入
目的:了解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5月至2003年9月收治的27例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仅1例术前确诊,27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B细胞型,其中ⅠE4例,ⅡE10例,ⅢE4例,Ⅰ-ⅣE9例.2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术后予以CHOP方案化疗.本组1年生存率82.6% (19/23),3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