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微米飞灰颗粒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AFM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多项流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krrock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了单个典型电站微米飞灰颗粒(粒径6 微米)与石墨表面间的相互作用,考查了相对湿度对粘附力和静电力的影响。在环境气氛下基本检测不到静电作用,而在真空下静电吸引作用显著,同时粘附力明显增强。静电力主要来自颗粒-表面间的接触荷电,作用特性可以用一个简化的点电荷模型很好地定量描述。实验结果为颗粒的沉积和团聚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其他文献
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气固流动不仅受操作工况的影响,还与出口结构密切相关。本文应用双流体模型结合EMMS曳力模型,对T型突变出口提升管内两种工况下的气固流动进行了二维模拟。模拟得到的轴向固体浓度分布和实验值符合较好。进一步验证了EMMS曳力模型对于快速流态化气固模拟的适用性。
内嵌式气力成栓浓相气力输送中支管气流运动对输送主管的管内气固两相流动有很大影响,对解决主管堵塞问题起决定作用,改变支管的气流运动,可控制主管的输送性能。本文通过改变可控的支管单相二次气流的流动速度研究其对主输送管的扰动流态的影响以及对控制区域和控制区域尺度的作用强度。主要研究了:1)支管的单相二次气流的速度对输送主管气相流场的影响;2)支管单相气流引入点的参数匹配对输送管流场的控制。
本文采用水-空气体系进行了垂直和水平管内双组分两相流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流体流型主要为段塞流和环状流。实验表明,在水平电加热管中,壁温分布的不均匀性较为明显,气相流量的增加使得分布更为均匀。当流型为段塞流时,传热系数会随着气相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当流型为环状流时,随着气相流速的增加,换热系数会达到某极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另外,气相加入对两相流传热的强化作用在低液相表观流速下更为明显,在高液相表观流速
以球形燃料核反应堆为工程应用背景,设计了发热球形颗粒堆积的多孔结构流动沸腾模拟试验系统,分别对直径4、6、8mm颗粒堆积的多孔结构进行了流动沸腾可视化试验,得到了四种流型结构以及各流型间的转变界限,并同已有模型进行了比较,还获得了热流密度、流速、球床结构等对流型的影响规律。
曝气池中气液两相流流动规律对曝气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气泡羽流(bubble plume)是在曝气过程中产生的复杂两相流动。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气泡羽流在曝气池中的不稳定性结构,计算分析了三种不同状态下在曝气池不同水深断面时间连续的气泡羽流的形态,并对气泡羽流在不同气流速度下的频谱进行了研究,同时还研究了气泡羽流宽度和中心在不同水深断面的频谱,讨论了其在曝气池中产生不稳定结构的因素,为研究气泡羽流形态
本文采用试验的方法对扁平管内的负压蒸汽冷凝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扁管的特殊结构使得管内的蒸汽充满度高,冷凝液占据整个流动截面的份额小,流动顺利,阻力小,是很好的有利于冷凝液流动的管型,研究结果给出了这类扁平管的管内冷凝流动摩擦阻力的计算方法,为这类管型在空冷凝汽器的应用提供了设计依据。
本文采用19岁男孩的医学CT 原始数据以及医学有限元方法和逆向工程技术,重构了真实人体鼻腔三维几何模型;对应Q=15L/min(人体平静时刻)、Q=30L/min(小负荷运动时刻)、Q=60L/min (大负荷运动时刻)三种呼吸强度,使用RNG k-ε模型计算了鼻腔内的气体流动特性,并跟踪了颗粒的运动和沉积。以3μm颗粒大小为研究对象,可视化显示了其在鼻腔内的沉积位置。
应急堆芯冷却剂(ECC)旁通现象是反应堆冷却剂丧失事故(LOCA)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重要过程,两相回流流动极限(CCFL)是影响ECC旁通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最佳估算+不确定性的现实LOCA分析(BELOCA分析)需求与背景,以RELAP5/MOD3最佳估算程序为分析工具,结合相关单一与整体试验对比计算,分析验证了RELAP5/MOD3对CCFL现象的模拟能力;从不同CCFL模型、初始注入条件、流道
本文采用自由表面多相流动模型及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建立了水力旋流器内气液固多相湍流流动的数学描述,颗粒相采用斯托克斯拉格朗日模型处理,对高炉污泥旋流分级进行了二维、三维数值模拟,获得了包括空气柱的形成在内的水力旋流器内部流体流动迹线和颗粒运动轨迹,通过二维模拟获得的颗粒分级效率曲线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介绍了超重力强化传质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研究进展,列举了在胜利油田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并说明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潜力。超重力强化传质技术具有效率高、设备小、能耗低、可移动且停留时间短、操作弹性大等特点,在油田应用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