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汉朝简牍为依据,以体现内部控制要素的内部控制方法为序,证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早在汉代已经初步发展,从而否定流行的内部控制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说。任何组织都有内部控制。提出内部控制分为两个阶段说:以国家为主体,以国家财产为控制对象,主要服务于公共治理的古代内部控制:以组织为主体,服务于公司治理和公共治理的现代内部控制。
【机 构】
:
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内部控制课题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汉朝简牍为依据,以体现内部控制要素的内部控制方法为序,证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早在汉代已经初步发展,从而否定流行的内部控制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说。任何组织都有内部控制。提出内部控制分为两个阶段说:以国家为主体,以国家财产为控制对象,主要服务于公共治理的古代内部控制:以组织为主体,服务于公司治理和公共治理的现代内部控制。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上海SD进出口公司的出口合同协议内部控制进行研究,重点介绍了课题研究公司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合同协议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运行进行评价,特别是选取其具有典型性的外贸业务出口合同内部控制情况及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实地研究,对其制度、流程、方法及自我审核、评价体系进行评价,为合同内部控制操作指引形成提供依据。
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如何进一步有效提高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不同内部控制环境可能会对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目标、控制环境的界定为基础设计相关问卷,以浙江民营企业为调查对象,分析企业内部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不同认知,了解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等背景条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了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探讨,然而由于理论与实务的偏差,完整并系统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在我国尚未真正建立。为此,我们从决策层、管理层和业务层的控制出发,结合全员的行为控制,系统创建三层内部控制新体系。
随着煤炭企业转换经营体制的推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是煤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煤炭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从内部控制的过程对全面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意见、对策;并通过对部分国际先进内控理论和原则的分析,阐明内控的内涵及其与管理和内部审计的关系,分析内控对国内煤炭企业治理的重要作用,以便促使经营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生产经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是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为增强企业在改革浪潮中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对IT控制、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框架、SOX法案,COBIT, ITIL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或研究的内部控制框架或法律规范,提出了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工程实施体系、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内部控制模式不可分割的三要素,并对它们进行了详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评价过程主要包括管理层的自我评价和审计师的签证,是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协调的结果。本文主要从管理层与审计师的博弈着手,以成本效益原则作为约束条件,运用贝叶斯法则,分析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系统内各方的信念修正及作用过程,考察内部控制评价中各利益土体的连动效应,构建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美国监管部门在SOX404条款执行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已经发布,相关指引正在制定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是实施,因此借签其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美国的执行经验,分析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以审计师变更为视角,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的现状。笔者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线索,运用详细评价法,对内部控制的制度设置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普遍较低,审计帅变更没有明湿改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
本文从股东投资的两种期望(收益和风险控制)的相互矛盾关系分析入手,认为股东的风险控制期望可以通过自身投资策略来分散,从而无须过分强调其对受托经营者的经管责任、要求,否则不利于经营者管理潜力发挥并满足股东颅期收益;同时,经营者作为受托责任方,一方面在努力实现股东增值目标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应培养自身风险控制意识,并将其内置于经营活动的控制机制之中。透过股东期望和经营者风险管理问关系的分析,作者认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