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icroseismic Survey Design for Hydraulic Fracturing based on the 1-D Model
【机 构】
: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6,China
【出 处】
: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发表日期】
:
2014年5期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站在芦山地震震后(2013年4月20日至2013年6月23日)所记录到2026次区域地震事件的28188条P波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浅部地壳的P波速度异常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地形和岩性密切相关:成都断陷盆地表现出与第四纪沉积有关的低速异常区;键为、乐山一带的川中微升区和川青块体龙
利用核反射震相振幅算法,可以计算出不同中心频率的ScP波形,并采用ScP/P振幅比约束核幔边界的小尺度起伏特征。利用振幅比在实际地震研究中可以较好地消除台站附近传播路径和震源项对ScP振幅的影响。同时,假设核幔边界起伏形状呈轴对称特征,因此能够用起伏宽度(L)和起伏宽度(H)定量表征。首先对该方法进行了正确性验证,然后分别考虑了地形突起(H>0)和地形凹陷(H<0)情况下ScP的振幅变化特征;并且
本文通过分析南极大陆的两个流动地震台网(GAMSEIS和POLENET/ANET)记录到的地震数据,发现阿留申群岛和勘察加半岛的地震PKP波存在清晰的前导波。进一步比较这两组地震在震源区和接收区的核幔边界的采样区域,认为,南极台网记录到的PKP前导波是由太平洋异常北部边界的速度异常引起的。运用Wen (2000)的方法以及弹性介质中的散射理论(Vidale and Hedlin, 1998; He
本文通过USArray的地震波形数据研究了位于阿拉斯加下方尖锐变化的D”层结构。从西到东,发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D”结构。最西边的区域有很强的Scd,通过D”不连续面,剪切波波速有尖锐的3%的变化。最东边的区域同样有较强的Scd,但是波速变化是个渐变的过程。而中间的区域则缺失了Scd。认为化学成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区域D”特性的不同。其中,西边区域代表了正常地幔的结构;东边区域则受板块的强烈影响。在中
What we learned from geothermal field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onditions from deep underground to gr
会议
要获得穿过内核深部的近南北向的PKP数据,要求地震和台站分别位于地球的两极附近。近年来随着高纬度地区地震台网的增多,使得穿过地核各部分的南北向PKP数据有了极大的增加。收集了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高纬度地震台网(例如南极的AGAP, POLENET/ANET,格陵兰岛的GLISN等)的PKP数据,分析了PKP震相不同分支问的到时残差。初步结果(震中距145-180度)表明PKPDF的残差随
Post-Blast Analysis of Microseismic Dynamics in Building 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Coal and Gas Ou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