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2013年7月,作者对湖北地区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寄生单极虫(粘体动物门,粘孢子纲)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发现寄生异育银鲫体表的一单极虫新种。该单极虫寄生于异育银鲫体表,形成1.4-3.2 cm的瘤状孢囊;成熟孢子壳面观为瓶状,缝面观龟壳状,孢子长19.7±0.7(18.6–20.8)μm,孢子宽7.6±0.4(6.6–8.4)μm,孢子厚7.3±0.5(6.6–8.8)μm;一个极囊长梨形,极囊长11.1±0.5(10.0–11.9)μm,宽5.3±0.3(4.3–5.8)μm,极丝清晰可见7-8圈。扫描电镜观察孢子表面光滑,一边壳瓣突起,一边壳瓣平滑;缝脊直或"S"形。形态学比较显示该粘孢子虫与寄生于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胆囊的辽河单极虫(Thelohanellus liaohoensis)、寄生于鲫鳃丝的扭曲单极虫(T.relortus)、寄生鲫鳃的南海单极虫(T.nanhaiensis)、寄生于鲫鳃、肾脏、肝脏的湖北单极虫(T.hupehensis)、寄生异育银鲫体表的武汉单极虫(T.wuhanensis)的孢子形态最为相似,但扭曲单极虫、南海单极虫、湖北单极虫的极囊明显小于作者采集的单极虫的极囊;辽河单极虫的极囊呈圆形,而作者采集到的单极虫极囊为长梨形;武汉单极虫的孢子宽与作者采集到的单极虫在形态特征方面差别较大。分子鉴定方法是目前粘孢子虫种类鉴定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然而上述形态相似的5种单极虫中仅有武汉单极虫的分子序列已经测序。分子序列分析显示作者采集到的单极虫与武汉单极虫的核糖体小亚基(s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仅为91%(Genbank Number:JQ690370 over 1360 bp),远低于粘孢子虫种内变异的范围。因此,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比较可以确定寄生异育银鲫体表的单极虫为一新种,根据孢子形态将它命名为龟壳单极虫(Thelohanellus testudineus n.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