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CC致洪暴雨的研究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av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05~2009年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常规物理量场、以及日本数值预报资料、T213数值预报资料等,对我国MCC致洪暴雨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表明:(1)我国MCC发生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6月份是MCC高发期,7月份次之;20:00~06:00是有利于MCC发生的最佳时段,午夜00:00~01:00是有利于MCC发生的最佳时间.我国MCC在生成原地具有稳定少动的特点.(2)MCC是在有利的大环流背景下发生的,环流特征在200hPa尤为突出,可概括为:天气尺度急流出口处气流分支辐散型,短波槽前气流分支强辐散型,大槽前反气旋环流发展型,急流右侧反气旋环流发展型等.(3)MCC致洪暴雨对流层低层水汽输送分可为直接输送和间接输送两种,水汽的垂直分布也分为深厚湿层型和上干下湿型两种.(4)MCC致洪暴雨在能量场表现为:边界层925hPa或850hPa等压面上生成θse≥344K高能中心,或中α尺度"Ω"高能系统;MCC的发生同时伴有锋生.(5)MCC生成的触发机制包括:北方或西北方锋生,对流层低层有低涡(或切变)生成(或移入)和高能系统形成配合,以及对流层高层200hPa有中α尺度强辐散的形成和MCC发生区形成一致的强上升运动等.(6)MCC大暴雨在多普勒雷达图像上表现为,云团内部有反射率因子大于30dBz中β尺度或中γ尺度云团活动,或有强度大于45dBz窄带状云系(飑线)的活动;在径向速度图上,有东南或西南低空急流生成和维持,对流层中高层并有辐散生成和发展.(7)数值预报对MCC雨量的预报是很有用的:当日本数值预报预报有≥30mm降水中心,T213数值预报预报有≥50mm降水中心,则多数MCC伴有大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当日本数值预报预报有≥30mm降水中心,而T213数值预报预报有≥75mm降水中心时,则MCC产生大暴雨的概率更高.(8)我国MCC生成发展的环流背景和Maddox总结的环流背景是有差异的.
其他文献
以石家庄地区17个气象站1960-2012年的气候监测资料,利用一元线性方程,五次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3a气温稳定通过10℃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近53a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以1.4d/10a的趋势提前,终日以1.1d/10a的趋势后延,持续日数随之变长,变化趋势率为2.5d/10a,期内积温增加趋势为64
为了了解邢台地区日照时空变化特征,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基于1974-2013年邢台地区17个观测站逐年日照时数以及邢台站1954-2013年的逐月、逐年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法,分析邢台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变化特征,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邢台地区东部、北部日照较多,中部日照时数较少:年日照时数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日照时数越
通过对咸宁市三个酸雨监测站和武汉站2008-2012年的酸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咸宁和武汉的降水PH值、K值及酸雨频率的分布特征,及咸宁与武汉酸雨差异的可能性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咸宁和武汉酸雨总体呈现减弱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强酸性降水的频率在减小:PH值的季节变化明显,均是夏季PH值最大,而冬季基本上最小;PH值的大小与降水量有着密切关系,降水量越大,PH值越大;金沙站酸雨主要发生在2m/
以典型泵站历史内涝数据和降雨资料,验证确认了武汉市区平均径流系数.以汇水流域管网数据和径流系数,计算了武汉市区分汇水流域、分历时的临界致灾雨量.在推算了不同短历时、不同重现期极端雨量基础上,以基于GIS的暴雨淹没模型,模拟了市区10年一遇、30年一遇的3小时、6小时、12小时的五级暴雨内涝易发风险区,用实际内涝点对区划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准确率达80%以上.模拟了三个常用等级短时暴雨易发风险区,以G
利用1961-2010年夏季(6-8月)华中区域239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集,对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及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中地区夏季区域性夏季极端日降水量的99百分位阈值为23.585 mm/d,80年代中期以后的极端日降水事件明显偏多,且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华中地区极端降水多发期.极端日降水事件由具有从低层到高层呈现斜压结构的异常
基于山西62个测站1961-2012 a的逐日终霜日及地面最低温度观测资料,在文献基础上,应用EOF和REOF等统计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山西不同等级终霜冻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轻微、中度和重度终霜冻大部分年份都表现出一致的推后或提前,这主要是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但也存在南提前(推后)北推后(提前)的反向特征和局部区域异常的分布,这是西北季风强弱变化、西风系统与副热带高压进退震荡以及地形、局地气
利用华东地区1961-2011年夏季(6-8月)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华东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夏季南部气温偏高,北部气温较低.夏季气温整体呈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2000年之后上升趋势更加显著.华东地区夏季气温较高的年份有以下环流特征:(1)在各个层次上均受到高压的控制,且强度较强.(2)低层华东地区为反气旋式异常环流控制,盛行偏南风;高层为偏北风,且气流辐合.(3)华东地
利用2005~2011年FY-2卫星云图、MICAPS资料等,对中国MCC的时空分布和天气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MCC主要发生在4个不同的区域,云贵两广区是MCC多发区;中国MCC发生在5~8月4个月当中,6月份是MCC高发期,占总发生次数的57%:7月份次之,占总发生次数的28%;晚上(19:00~次日6:00)是有利于MCC发生的时间,午夜(00:00~03:00)是有利于MCC
本文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Reanalysis 2.5×2.5格点逐日高度场和部分年份的逐日风场、温度场资料以及1951-2009年160站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围绕东北冷涡的定义,参考识别阻高的T&M方法和张丰启的八点判断法,建立了识别和监测东北冷涡的客观方法.程序可以进行单日冷涡识别、冷涡过程识别.产品包括冷涡强度纬度-时间剖面图、经度-时间剖面图以及影响区域和影响程度图.利
西北地区东部陕西地理环境复杂,北部为黄土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南部为秦巴山地,地质复杂,是我国山地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气候上,陕西自南向北横跨中国三个气候带,即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分别对应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在这样特定的地质和生态环境下,持续性暴雨除了带来水资源外,也会诱发山洪、泥石流给当地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加强对其研究非常重要.近50年陕西持续性暴雨中,影响较大的是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