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investigated the solar cycle distribution of strong solar proton events (SPEs, peak flux ≥ 1000 pfu)and the solar-terrestrial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the strong SPEs during solar cycles 21-23.The
电磁波在星地传播过程中,受到电离层折射、中性大气(主要为对流层)折射的影响,使星地测距产生误差。本次实验通过双频GPS监测网的解算出电离层引起的测距延迟,通过地面自动气象站解算出中性大气导致的测距延迟。本次检验采用使用"O-C"的方法,此方法假设在同步卫星高度,卫星运动为惯性运动,即卫星轨道根数是不变的,卫星定位越准确,则推算的轨道根数越准确,则预报的位置越接近实际定位的位置。因此利用第二天测量到
采用GGP台网SG观测资料,研究了重力的潮汐变化特征,建立了精密的重力潮汐全球实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国际地球潮汐中心普遍使用的两个最新的潮汐理论模型之间的差异优于0.2%,且总体上与实际观测结果更吻合。利用全球SG观测资料,完整、准确地观测到中、低阶的球型基频振型、大量的谐频振型,以及环型自由振荡的耦合现象,完善了长周期地震图;发现了低阶球型振荡的异常谱峰分裂现象,观测结果表明内核顶部的刚度低
本文利用大地测量和大地热流资料,联合重力、均衡和地热的方法,计算和分析了黑水-泉州地学断面东段的岩石圈热结构和流变结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①黑水-泉州地学断面东段的岩石圈厚度整体上呈“西厚东薄”的分布特征。岩石圈底界面的起伏变化,给软流圈部分的物质运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可能导致软流圈部分的密度出现横向的不均匀性。②流变强度在深度方向上呈脆性区和延性区相间的“三明治”结构特点。不同地区脆性区和延
通过对南海地震数据的重新处理,在地震剖面上观测到了透镜状结构,认为这具有典型的中尺度涡特征。海水反射体的移动会对反射地震记录同向轴造成影响,如果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考虑到了这种影响,利用特定的处理手段还可以从中获取海洋内波移动的相速度等信息,是地震海洋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通过利用MODIS LlB数据对玉树MS7.1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和大气水汽含量的反演和对2001-2010年最高温度的统计分析表明,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震前4周、震后5天地表温度升高,且高于2000-2009年10年的平均同期温度,高值沿玉树断裂带分布。这些现象可能是地震前地应力作用,积累的能量、地下气体、地下热等沿玉树断裂带释放造成的。反演的水汽含量分布图展示了沿断裂带附近水汽含量较高的现
本文对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的重力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检测日全食期间是否出现史上发现的幅度较大的“重力谷”现象。以往的重力谷现象只是在弹簧重力仪中观测到,精度更高的超导重力仪没有观测到。弹簧重力仪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日食引起的环境干扰可能会使重力信号有重大改变,至于是哪种环境干扰目前还不清楚。以往观测到重力谷现象,而此次日全食期间没有出现,说明重力谷现象不是每次日全食都会出现,即其发生机
大容量气枪阵是海上地震探测最常用的人工震源,枪震源激发地震波的效率特别高,在同等炸药当量的情况下地震波的传播距离特别远。在科技部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的支持下,以大容量气枪作为有效人工震源在南沙海区完成了两条海底地震仪测线,填补了南海南部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并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成功实施了大容量气枪阵激发作业及大规模的海底地震仪接收实验,标志着大洋环球航次海上地震作业一个新的里
本文在文献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利用点质量的方法来逼近地球重力场的数学理论;推导了点质量模型与椭球谐级数的系数关系。并得到了以椭球界面上的重力异常作为基本数据,以点质量模型为过渡,直接求得椭球谐系数的点质量调和分析方法。该方法省去了球近似假设和椭球改正等过程,提高了椭球面边值问题的解算精度。
断裂带应力变化引起的波速变化很小,对观测技术系统要求很高。人工主动源探测技术的发展,为断裂带应力变化动态监测带来了可能。利用精密控制人工震源建立了跨断层动态监测系统,利用GPS授时对震源时间和流动观测点进行同步。研究断裂带波速变化与应力状态、断裂带震后愈合过程及其与余震的关系,为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的震源环境和物理力学过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