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实录体的研究从潜沉到浮起,再到迅速发展的过程,笔者指出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中国实录体史学己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仍存在研究信息的交流比较欠缺、深入研究的成果比较少、理论研究比较缺乏、研究中存在着精确性不足的问题。并指出未来关于实录体的研究,将会出现:第一,国际交流加强,信息沟通加畅。第二,未来研究的热点,将是对《清实录》的集中讨论和发掘。第三,以个案研究和理论
【出 处】
:
“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实录体的研究从潜沉到浮起,再到迅速发展的过程,笔者指出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中国实录体史学己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仍存在研究信息的交流比较欠缺、深入研究的成果比较少、理论研究比较缺乏、研究中存在着精确性不足的问题。并指出未来关于实录体的研究,将会出现:第一,国际交流加强,信息沟通加畅。第二,未来研究的热点,将是对《清实录》的集中讨论和发掘。第三,以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并重。第四,与史学史的互动更加紧密的趋势。
其他文献
农地整理是增加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农地整理区位选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将其与生态安全、城镇发展相耦合,运用竞租模型、生态安全理论综合分析了新增耕地潜力、生态环境、土地非农化对农地整理区位选择的影响,形成了农地整理区位选择的研究框架,构建了农地整理区位选择指标体系.
为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以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通过5 期遥感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和LCM 模型对银川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进行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1)1978-2010 年,银川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主要是来自耕地的转换;1999 年之前,耕地面积增加,1999 年之后,呈下降趋势;林地面积逐渐上升.
生态风险(Ecological Risk)是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
在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干旱区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其变化和发展都会对干旱区绿洲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绿洲城市是干旱区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通过对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和驱动因素的研究,对于维护绿洲环境的稳定性和实现绿洲城市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1].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省会,济南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地减少城市贫困人口,己经成为现阶段政府科学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本文着重对济南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结构特征以及空间分布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并提出若干解困对策与建议.
本文针对胡适《说儒》一文引发的争论,迄今学术界尚无人对之做系统地梳理和评析,笔者拟从学术史的角度对胡适此文所引起的问题争论进行一番回顾和梳理,并就胡适将儒与殷商联系在一起的理由进行了探讨。
由于传统统学术对中国边疆研究的不足,本文拟以民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的“边政学”为例,探讨中国边疆研究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转型历程及其特征。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分析,笔者从龚自珍《天下第一序》谈起,讲述了乾嘉学术是道问学,以其十大门类。其次,简述了阮元学圈的学术事业中的编书工程。最后,描述了龚自珍在学术专门分类的兴起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拟从史学思想史的层面,对社会变革与“史界革命”的关系、史学近代转型的主要表征、“史界革命”的价值和困顿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前期国际史学视域中的中国“新史学”影响的分析,笔者指出中国史学界通过接受当时代表西方史学发展的新潮流之派别而有所创新的方面体现在史学理论、新领域和新方法两个大方面。总的来看,自19世纪西方所谓的“历史学世纪”至今,西方史学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学的科学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而19世纪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和步骤就是:确定事实,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