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主被动一体隔振系统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五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流变弹性体是磁流变材料的一个新的分支,兼有磁流变材料和弹性体的优点,在结构振动的主被动一体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磁流变弹性体的可控刚度和阻尼特性,基于挤压式受力方式,设计了一种新型磁流变弹性体主被动一体隔振系统,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外加电流的控制下,该隔振系统能实现对结构振动响应峰值的移频和减幅作用,具有较好的主被动一体隔振效果。
其他文献
根据磁流变减振器工作原理和汽车系统动力学,建立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力模型,推导出磁流变减振器的励磁电流与其阻尼力的关系表达式,在此基础上,针对SG-MRD 磁流变减振器,以汽车行驶中的典型路面滤波白噪声和其典型结构参数为输入,对处于汽车被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中的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力及其响应特性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与分析。
针对现有磁流变液测试装置剪切率低且难以使磁流变液达到磁饱和,提出了一种基于同心圆筒双边剪切模式的磁流变液流变学特性检测方法,分析了剪切通道中磁流变液在转子作用下的剪切流动特性与剪切应力分布,建立了磁流变液传递力矩与剪切应力的理论关系,得出了由传递力矩导出标称剪切应力的近似算法;建立了剪切率与剪切应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磁流变液在剪切通道中的平衡微分方程和剪切流动边界条件,得出了由转子角速度导出磁流
阻尼可控对提高发动机悬置隔振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提出用橡胶和磁流变液材料构成挤压模式的磁流变悬置,建立了发动机整机隔振动力学模型,用发动机振动时力和力矩的绝对传递率来划分隔振系统的特征状态,分别采用比例反馈、模糊、协调、保持等控制方式调节各悬置阻尼,以隔离不同状态下整机振动能量的传递。对发动机隔振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了基于磁流变悬置的发动机分状态隔振控制的有效性,相对于被动的橡胶悬置,可在较宽频
首先,试验测试了不同速度和电流变化下,大吨位磁流变液阻尼器的响应时间;然后,对激励电流变化时阻尼器的磁场变化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基于阻尼器间隙内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强度的变化考察了阻尼器的响应时间,并与试验数据做了比较。最后,研究了涡流和阻尼器电磁回路中电流响应时间对阻尼力响应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可以用有限元模拟得到的间隙内磁流变液的平均有效剪切屈服强度的时程曲线来研究磁流变液阻尼器的响应时间;电磁响
磁流变弹性体是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其力学性能可以由外加磁场来控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聚氨酯为基体材料制备了磁流变弹性体。同时利用改装后的力磁耦合动态测试系统,实验研究了这种磁流变弹性体在各种磁场强度以及加载频率下的相对磁流变效应。通过实验得出了增塑剂、预结构化、测试时外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激励频率等因素对聚氨酯磁流变弹性体相对磁流变效应的影响规律。
为了有效处理振动控制中结构的非线性和外界荷载的不确定性,本文将自适应技术模糊逻辑系统和∞ H 鲁棒控制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土木工程振动控制的自适应模糊∞H控制算法,进一步结合限幅最优控制算法(clipped optimal)设计MR 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器以跟踪理想的主动控制力。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本文将该算法应用到新近提出的地震作用下公路桥梁振动控制的Benchmark 问题进行了
摩擦力LuGre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摩擦力的动静力特性,但是LuGre参数确定却非常困难。本文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辨识LuGre模型参数时,静力参数辨识与传统方法相同,但是动力参数辨识时利用传感器输出的位移(或加速度)以及输出的控制剪切力直接进行参数辨识。辨识过程中把控制剪切力作为目标逼近值,方便地辨识出两个动力参数。从参数辨识结果看,改进遗传算法以及粒子群算法在辨识LuGre摩擦模型的静动力
磁流变液作为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具有优良的固-液两相可控转换性能,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从磁流变液的组成与制备,性能,流变机制,应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磁流变液的研究及发展近况
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定了磁流变液的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记录了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钢球磨痕表面形貌,并分析了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与基础油相比,同等实验条件下磁流变液的摩擦系数、磨斑直径明显增大。低载荷下磁流变液的摩擦以微观切削为主,主要由磁性颗粒产生,高载荷下为粘着磨损。
基于磁流变效应的可控阻尼磁流变器件,以及由此构成的半主动振动控制系统近年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可控阻尼磁流变器件则是通向工程化应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流动、剪切和挤压三种基本工作模式,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方案,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这些结构的单一通道特性,以及由此而可能产生的通道阻塞问题,并提出新型双通道磁流变阻尼器结构方案,完整阐述其设计理论与方法,实现了其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