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分配行为是指儿童将可支配的资源分配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儿童的分配行为受其公平认知发展的影响,他们按照某种公平原则分配资源。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按照平等分配原则分配资源;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公平认知发展水平提高,他们逐渐按照需要原则和贡献原则分配资源,最终在资源分配决策时根据不同的情境协调这三种分配原则。儿童的分配行为还受群体的影响。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在分配资源时表现出内群体偏好,分给自己群体的资源更多;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在分配决策时会同时权衡公平和群体的影响。大多数研究都是在默认资源相等的情境中探究儿童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但社会资源不相等才是普遍现象。在资源不相等情境下,观察儿童的分配行为能更好地认识到儿童的公平认知对其分配行为的影响。而且,群体资源数量处于优势和处于劣势时,群体分配标准是不同的,个体所采用的分配行为会影响其与群体的关系,了解群体分配的标准对儿童良好地融入班集体有很重要的作用。概括而言,虽然有研究在资源不相等情境下探究儿童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有研究探究儿童内群体资源数量处于优势或劣势地位时儿童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但并没有在年龄发展特点上统一。此外,SRD模型认为儿童在资源分配时同时权衡公平和群体的影响。所以,为了探究儿童在群体间资源不相等情境下的分配行为的发展特点以及公平认知与群体偏好对分配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使用无同伴的独裁者博弈任务,招募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276名3-6岁儿童在安静的房间完成在外群体、优势内群体和劣势内群体3种分配条件下的分配任务,结果发现:(1)3岁儿童的分配行为受到其公平认知的影响,且相比公平认知,其分配行为更会受到内群体偏好的影响;(2)4岁儿童的分配行为受到其公平认知的影响,但其分配行为不受内群体偏好的影响;(3)5岁和6岁儿童的分配行为受到公平认知的影响,且相比内群体偏好,5岁和6岁儿童的分配行为受公平认知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