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感应电压计算公式分析与修订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g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雷电对人类活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尤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更加突出.为了准确估算架空传输线上的雷电感应电压峰值,提高供电网的防雷性能,本文首先利用二维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实现了对雷电感应电压的计算,并与以往研究成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对“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规程中的感应电压峰值计算公式进行了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研究,其中定性研究发现,雷电感应电压峰值与电流幅值、架空线高度之间为正相关关系,而与距离成反相关关系,这种敏感性关系与FDTD的模拟结果相同;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利用规程公式计算的雷电感应电压值与FDTD计算的电压值相比均偏小,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通过修订系数k对规程公式进行改进,通过FDTD模拟计算确定了修订系数k的取值为1.6,那么规程公式应修订为40·I0·h/S.最后,文章利用LIOV软件对修订后的规程公式进行精度检验,结果发现,当雷击通道与架空传输线之间距离为100m和400m时,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电压峰值最大误差分别为3.7%和5.5%,从而可以证明,利用修订后的规程公式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架空传输线上的雷电感应电压峰值.
其他文献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发生在滇西南的两次台风低压西行形成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飑线过程均以负地闪占主导地位,“7.17”过程受西南低涡切变南下和 “康森”台风低压西行共同影响,正、负地闪频数峰值均出现在飑线成熟阶段,正地闪峰值超前于负地闪峰值10-15min;卫星云图上,温度梯度大值区出现在后侧,正、负地闪集中发生在冷中心区后侧的温度梯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1月3-4日金华大到暴雪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降雪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降雪前期,蒙古冷高压势力强大,不断分裂出冷高中心自中路东移南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金华地区近地面气温降至3℃以下;南支槽、850hPa两高之间东北风和东南偏南风的风切变以及地面冷高压是此次强降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不仅提供了充
本文对1971~2011年台州各县(市、区)的大雾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州年均雾日时空分布不均,各地年雾日在18~67d之间,地理分布呈现沿海、沿岸雾日特多、中间雾日多,南北雾日少的分布特征;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高峰期后,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沿海岛屿和沿海岸雾日下降趋势比较平缓;不同地区因雾生条件不同,雾多发季节时间差异明显,西部地区以辐射雾为主、多发生在10月到次年4月,东部沿海
本文利用2009年1-4月太湖地区地基微波辐射计TP/WVP-3000的亮温观测资料,结合判别分析方法的计算,对太湖地区的降水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亮温资料建立适合该地区的降水临近预报方法,结论表明:利用降水个例与无降水个例亮温差值最大、降水个例与无降水个例亮温标准偏差差值最大两个标准,选择了第1、第5和第6通道的亮温观测值作为预报因子.根据判别分析方法分别在降雨前15分钟,以及前30-330分钟
为了研究气象干旱指数对西南干旱的监测状况,及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本文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站台的观测资料,采用了中国气象局提出的国家标准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以西南地区在2009/2010年的干旱事件为例,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公式进行分析和修正,验证了修正后的CI指数有较好的适用性.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原CI指数对干旱级别的反映偏轻,在微量降水的情况下,降水量与标准化降水指数
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8月21日发生在雅安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实况对比分析表明,WRF模式较好的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运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模拟资料对此次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研究了暴雨形成的流场特征、动力条件、水汽及热力条件等,为该地区的降水预报提供了一些定量化的参考标准。得出以下结论:青藏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使副高西南缘的暖湿气流持续向盆地输送,在雅安地区
本文以重庆市作为研究区,以2006年重庆特大旱灾年为例,选择研究区2006年6-9月的单日和8d合成的MODIS产品数据构建植被供水指数(VSWI)反演重庆土壤干湿状况,并利用土壤墒情数据验证遥感反演的结果;同时在气象站点尺度上,讨论了VSWI与长时间序列降水的相关性,并利用8d合成VSWI值反演重庆市干旱时空分布.研究表明,用EVI构建的VSWIE比NDVI构建的VSWIN更适合用于监测重庆市夏
利用NCEP1°×1°逐日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雷达卫星资料,对2011年6月21日-23日重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第4号热带风暴“海马”对暴雨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通过大气环流调整促使鞍型场环流的稳定,使得中低层辐合切变长时间维持在重庆上空;其东侧的东南气流是这次大暴雨不可缺少的暖湿输送带;其西侧的下沉气流与暴雨区的上升气流构成的中尺度次级环流促使低层强辐
基于站点观测资料和四个数值模式预报资料,以2011年6-8月为例,评估四个模式对淮河流域15个子单元数值预报模式客观面雨量预报效果.这四个模式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简称ECMWF)全球模式、日本全球模式(J简称JMA)、安徽省气象台业务中尺度模式WRF和MM5.15个子单元面雨量预报值采用网格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观测值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检验评分方法采用平均绝对误差、正确率和以及Threat
以新安江模型为基础,提出了考虑土壤含水量饱和度的动态临界雨量山洪气象风险预警方法.利用淠河流域2003年至2009年地面雨量站降雨资料以及17次典型洪水过程资料,采用新安江模型计算流域的土壤含水量饱和度,根据土壤含水量饱和度以及山洪发生前6h、12h、24h等三个时间尺度的最大降雨量,应用基于最小均方差准则的W-H(Widrow-Hoff)算法分别建立三个时间尺度的山洪预警判别函数,得出在不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