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风云一号卫星相对论电子探测数据,结合国外POES、GOES、ACE和Cluster等相关探测数据,研究了罕见的一次长寿命磁层相对论电子增强事件.这次事件中,在6天时间内观测到外辐射带相对论电子通量从2.1×102cm-2·sr-1·s-1增长到3.5×104cm-2·sr-1·s-1,同时通量峰值位置逐渐从L~4.2径向向内移动至L~3.3.在接下来的7天内,相对论电子通量缓慢增长,但峰值
【机 构】
: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 国家空间天气中心北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风云一号卫星相对论电子探测数据,结合国外POES、GOES、ACE和Cluster等相关探测数据,研究了罕见的一次长寿命磁层相对论电子增强事件.这次事件中,在6天时间内观测到外辐射带相对论电子通量从2.1×102cm-2·sr-1·s-1增长到3.5×104cm-2·sr-1·s-1,同时通量峰值位置逐渐从L~4.2径向向内移动至L~3.3.在接下来的7天内,相对论电子通量缓慢增长,但峰值位置没有明显变化.随后相对论电子通量开始衰减,但速度非常缓慢,以致于其通量在超过104cm-2·sr-1·s-1的水平上维持了30余天,是一次非常罕见的长寿命剧烈增强事件.通过研究事件前后的行星际环境和磁层磁场环境,发现亚暴注入的能量电子和太阳风剧烈扰动激发的ULF波之间的漂移共振,可能是此次事件中相对论电子加速的重要机制.同时哨声模和声波导致的本地加速可能也是本次事件的另一个有效加速机制.
其他文献
海底管线是海上油气田的生命线,是开发与生产海底油气资源的重要设施,是海洋油气开发的一种重要结构型式。基于柱体绕流理论研究,通过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对斜流作用下海底管线周围流场及紊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OW3D,选用RNG k-ε紊流模型,对间隙比e/D=0.2、流速v=25cm/s,水流与管线夹角α=90°、60°、45°三种情况下管线周围局部流场分布及紊动情况进行了数值计
围绕深海水下结构的安全问题,以南海深海区域为研究对象,确保深海水下结构的安全可靠,满足中国深海油气开发战略的重大需求,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对于海洋工程结构物而言,深海与浅海有着本质不同.在浅海中,海洋工程结构的主要失效模式是腐蚀和疲劳引发的裂纹;而在深海中,主要的失效模式则是深海高压作用下的屈曲.为研究深海超高压力作用下的管道屈曲及屈曲传播问题,天津大学建立了深海结构试验室,并进行了多组全尺寸试验
根据福建沿海海域共11个临时波浪观测站的原始随机波面观测记录,用自相关函数法、快速傅里叶变换法、最大熵谱法进行谱估计,得到波谱各特征参数,对各站的粗谱进行平滑和分析,筛选出研究海域各站海浪的样本谱,将平滑后的谱形无维量化,得到福建沿海海域海浪无维量平均谱曲线并求出对应谱参数,得到11个观测站谱峰频率f0介于0.11~0.30,以莆田平海1站谱峰频率最小,泉州石湖站谱峰频率最大,特征频率μ10、μ2
实验研究了有限水深条件下双向小夹角传播的规则波列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不同波浪频率以及初始波陡对波浪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频率对波列之间的相互作用起主导因素:对于低频率波浪(f<0.8Hz),波列相遇并分开过程中波形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并保持二维特征;而对于高频波浪(f>1.2Hz),波列相互作用过程中波面呈现出明显的三维特征且波列分开后波面依然没有恢复到二维特征.另外在波列相遇过程中,波浪相互叠加
针对双浮箱-水平板式新型浮式防波堤进行了二维物模试验研究,探讨了模型相对宽度、水平板层数、锚链刚度和入射波高等因素对防波堤消浪性能和运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双浮箱式防波堤相比,双浮箱-水平板式防波堤对长波具有更好的消浪效果,透射系数最多可以减小0.4左右,当相对宽度B/L>0.3时,波浪的透射系数可以控制在0.35以下,同时,安装水平板可以显著减小防波堤的运动响应,提高稳定性,有效改善了双浮箱
本文利用2014年7月18、19日海南省地闪定位资料和基本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海南岛地闪活动和降水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威马逊"超强台风过境,海南岛共发生了3592次地闪,以负地闪为主;电流平均强度为59.1kA,远高于一般的局地强对流产生的地闪;地闪活动主要发生在18日15点至19日8点这个时段内,18日22点达到峰值,其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其他地区基本无地闪活动;18日0时开始降
在中国设计变电站设备的闪电绝缘时,并未考虑由于冲击电晕效应使入侵波在沿传输线上传播时发生的衰减和畸变,因此对于电气的绝缘要求太过严格,因此对于交流传输线产生的电晕的研究十分的有必要.本文在电晕模型中加入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传输线的杆塔模型和绝缘子闪络模型.这一模型更好的模拟出了实际的电晕对传输线的影响过程.利用上述所提的原理建立了基于ATP EMTP仿真软件的应用实际的传输线上的电晕模型.通过仿真
基于内蒙古气象部门2013-2014年23站地闪定位资料和雷灾统计资料,运用ArcGIS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地区地闪频次、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地区正地闪占总地闪的10%左右,正闪比例高于南方省市;该地区50%以上的地闪强度集中在15~35KA范围,正地闪的电流强度为负地闪的2倍左右;每年3、4月份地闪平均电流强度最大,一天当中上午电流强度要大于
轨道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辐射是人类航天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能量大于1MeV的高能电子可以穿透卫星蒙皮,对卫星舱内元器件或单机造成深层充电或电离损伤,进而导致卫星平台或载荷功能异常,直至任务目标失败。探测高能电子分布及其时间演化特征,研究其起源和能量传输规律,并通过建模地面重现轨道空间的高能电子分布状态是目前科学和工程均备受关注的焦点。低地球轨道(LEO)卫星遭遇的高能电子环境主要集中在南大西洋异常区
磁层顶子午面曲线的位形特征及其随行星际条件的变化是空间天气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根据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系统的全球磁流体力学(MHD)模拟,运用电流密度判据确定磁层顶子午面位形。针对电流密度极大值法出现的误差,本文以Boardsen2000经验模型为参照,选择电流密度次极大值点进行修正,从而确定磁层顶的子午面结构并对不同行星际条件下的子午面磁层顶位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太阳风低速流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