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识别过程是指从汉字的视觉刺激开始,由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而获得汉字的整合特征的认知历程。研究者往往通过考察字词识别过程中形音义的激活时间顺序来推测字义通达过程中字形和字音的作用。以往研究发现,母语认知加工的经验会对第二语言的认知产生影响;当母语与第二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时(如,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这种影响作用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本研究采用语义判断任务、语音判断任务和字形判断任务考察了不同年级傣族儿童汉字识别过程中形、音、义的激活机制特征及发展趋势。实验选取云南省德宏州504名三至五年级傣族小学生为被试。被试的母语为属于表音文字体系的傣语。实验要求每个被试完成三种实验任务,即:语义任务(要求被试判断目标字是否是表示动物名称的字)、语音任务(要求被试判断目标字是否是读音为"ji"的字)和字形任务(要求被试判断目标字是否是独体字)。每种实验任务下的实验设计都是4(启动类型:形似启动、音同启动、义近启动、无关启动)×3(年级:三、四、五)×4(SOA:57毫秒、85毫秒、145毫秒、200毫秒)混合实验设计。实验任务和启动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年级和SOA为被试间变量,因变量是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材料均为高频汉字。实验结果显示:德宏傣族儿童高频汉字识别中都表现出字形优先激活的特点,但三年级傣族儿童字形启动效应发生的时间滞后于四年级和五年级傣族儿童;三年级傣族儿童在识别高频汉字时,字音的激活早于字义的激活;四、五年级的傣族儿童则表现出字音和字义的同时激活。这些结果表明:三年级傣族儿童作为早期汉语学习者,其汉字识别过程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傣族母语经验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汉语学习经验的增加,四、五年级傣族儿童汉语熟悉性较高,汉字的形-义联结增强,从而表现出形-义和形-音联结强度的对称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