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产程图足一种重要的产程监护手段。电子产程图有两层含义:一是产程图所有参数均自动电子检测;二是产程图是由计算机自动绘制,取代传统的纸质产程图。其中胎头位置和宫颈扩张的电子测量关键,以取代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手工阴道触诊法。本文研究基于超声技术的胎头下降及宫口扩张的自动监测方法与系统,实现宫颈扩张、胎头位置、胎心率、阵缩间隔及持续时间等多参数的同步监护,自动绘制电了产程图。
【机 构】
: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广州,510632 三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州,510520
【出 处】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9年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程图足一种重要的产程监护手段。电子产程图有两层含义:一是产程图所有参数均自动电子检测;二是产程图是由计算机自动绘制,取代传统的纸质产程图。其中胎头位置和宫颈扩张的电子测量关键,以取代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手工阴道触诊法。本文研究基于超声技术的胎头下降及宫口扩张的自动监测方法与系统,实现宫颈扩张、胎头位置、胎心率、阵缩间隔及持续时间等多参数的同步监护,自动绘制电了产程图。
其他文献
超精密回转轴系部件是机床、转台、刻线机及圆度测量仪等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带动工件旋转实现微米级(0.1μm~0.01μm)甚至纳微米级(0.1μm~0.01μm)的超精加工和测量。采用何种最佳的轴承结构及技术能设计制造达到超精密的主轴回转精度,实际应用状况如何,这是该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冷热刀医疗设备是本实验室于国内外首次实现的真正集深低温冷冻治疗与高温热疗功能于一体的先进肿瘤治疗设备.为考察新近研制的临床试验设备的实际工作性能,我们将冷热刀探针置于空气、明胶、猪肉以及活体兔子组织中实施冷冻及升温试验,以检测探针外壁、探针尖内部以及周边测温点的温度响应特性,并观察冰球的生长过程;同时,还基于红外热像仪及数码相机,对相应的冷冻及升温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冷热刀工作时,探针刀头总
通过一系列活体和离体实验来考察激光诱导间质热疗过程(LITT)中血管及器官受高功率激光作用时的温度场发展规律.实验中引入红外成像仪来定量刻画被测对象表而的瞬态温度分布图像,结果表明:当激光热量不足以完全切断血管时,血管丰富的组织区的复温能力强于血管稀疏区;当激光准确作用于主血管时,不仅下游供血及加热可被切断,且上游供血也会受到影响.不同器官由于热容量不同,且对激光的反射和吸收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激
本文针对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论述了一种基于PDA的无线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论文运用传统的自顶向下的软件设计方法,从宏观入于,详细的阐述了从整体规划到各个具体模块中每个功能设计.
介绍了基于视频处理芯片的高清晰X线电视系统.探讨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并给出了系统的实现方案.该系统中数据采集由摄像机完成,由视频处理芯片进了处理,处理后的图像经LVDS接口在LCD上显示.该系统采用单芯片方案,设计灵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介绍了一种具有实时检测和报警功能的无线心电监护系统.系统采用S3C2410X微控制器为核心,基于Linux进行软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对患者心电信号的实时监测,当检测出心律失常时,能够通过GPRS以手机短信形式发送报警.
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借助医学影像提供的信息提高手术的精度和安全性的一种技术手段.基于开放式MRI术中成像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和X-射线成像导航系统相比,具有没有放射性,能够采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甚至心理学信息以及它们对应的病理学信息.因此,基于开放式MRI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是影像导引手术导航领域的未来.本文介绍了基于开放式MRI影像引导神经外科手术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其
介绍了一种基于点对点(P2P)网络技术的生理多参数实时远程监护系统,该系统采用混合式P2P网络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利用P2P能极大地提高网络数据传输速度,可实现心电信号等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护.
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传统的手术、放、化疗等手段存在其局限性。基于细胞不可逆电穿孔效应和抑制细胞分裂的原理研制的电场肿瘤治疗仪,不需要借助传统的放化疗手段,而只需单独在细胞上外加电场或电脉冲,基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电耐受能力不同的特性,即可达到杀灭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的同的,是一项很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手段。本文介绍了研制开发肿瘤电场治疗设备的背景、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目前的
动力学药物增强的核磁共振成像(DCE—MRI)是分子成像领域最近非常活跃的领域,利用磁性或者顺磁(例如GaTDPA和Fe的)纳米颗粒等都可以在人体内形成相应的对比度,这些药物可以根据生理特定分别在肿瘤位置上得到浓集。根据DCE—MRI的灌注成像方法,以及腔式模型为主要内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计算,可以定量地给出约物在人体内部的运动和浓集的数据。本文以北京大学医学物理和工程实验室开展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