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SBR工艺的污泥转移特性研究

来源 :2013《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第十届年会暨饮用水安全保障及水环境综合整治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1987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泥转移SBR是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间歇运行特性,通过在并联运行的SBR间以污泥回流方式实现活性污泥的定向筛选与转移利用以实现提高系统除污效能的新工艺.以城市污水为水源,对比了传统SBR池工艺与新工艺在不同污泥转移流量(污泥回流比)下的污泥总量及浓度变化,以及对污泥沉降性能及处理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污泥转移可显著提高SBR池中参与反应的活性污泥总量,污泥转移量15%、30%、40%下,单池SBR中的污泥总量比传统SBR是高7.21%、24.46%、30.01%,平均污泥沉降指数分别为222 mL/g、208 mL/g、96 mL/g和94 mL/g,系统的充水比分别可达39%、45%和56%,有污泥转移时的日处理量比传统SBR工艺分别提高了30%、50%和86%.
其他文献
有机冲击可影响污水厂的稳定运行.通过32析因实验采用25 m3/d规模的CAST中试装置进行了现场中试研究,调控因子为充水比和污泥回流比,在2倍污水厂设计进水CODcr值(696.5±47.8 mg/L)进水时中试装置的出水水质作为响应因子.冲击时出水CODcr浓度升高(p<0.01)且达不到60 mg/L的排放标准,但氮、磷等水质指标受到的影响不显著.充水比和污泥回流比可降低冲击负荷对出水的影响
在横水河治理中,以梯级拦河坝、生态型护岸、沿河生态人工湖和景观绿化工程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大绿化、小水面","水在城中,城在林中"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型河道为目标,形成了一整套河道建设新思路.经过河道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恢复、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实现地绿,水碧,天蓝,景美,宜居的目标,获的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河道水质恶化的问题,城市规划建设要求河道不仅要满足"行洪排涝、蓄水抗旱"的基本功能,还要具备"造景、生态、自净"等其它功能,这是现代城市河道治理的目标.荣勋生态多功能挡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优的先进技术,本文对荣勋生态挡墙的技术原理、特点、十二项特有结构、技术优势、生态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当前蓬勃开展的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提供一些参考,期待荣勋生态挡墙技术在河道整治中会有更多地应用.
多年来,唐山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始终将再生水的建设、运营、开发、服务、培训等作为发展重点,拓宽再生水利用空间,多元化发展再生水用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循环利用,目前再生水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景观水体、园林绿化、道路喷洒小区取暖等城市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通过分析公司几年来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探讨目前制约发展的因素和与国内同行业的差距,提出公司再生水利用未来要督促政府完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再生水
基于WASP模型,提出一种全新的污染负荷拟合方式.该方法较常规的负荷拟合方式结果大.主要是由于模型的计算充分考虑了,河流的动态流动特性,并结合河流中污染物质在化学、物理、生物三者作用下,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合理计算出河道内部污染物质的入河负荷.
探讨了不同溶解氧(DO)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O在0.5~3mg/L的条件下,HMBR对COD的去除效果变化不大,均可达90%以上;但在同样DO条件下,HMBR对NH4+-N的去除效果变化较大,在0.5mg/L时,NH4+-N平均去除率仅为56.75%,在1.5~3mg/L时去除效果好,平均去除率为97.10%,在DO为lmg/L左右时,出水TN
针对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开发了气升回流一体化反应器.该系统由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和气升区组成.以苏州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工艺特性.结果表明:出水CODcr、NH4+-N、TN及SS平均浓度在43、2、16、6 mg/L左右.本工艺对COD、氨氮、TN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4%,93%和64%左右,该工艺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当进水容积负荷在0.56
通过福建省永春桃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论述了综合治理的规划原则,提出治理规划目标.确定综合整治主要采取防洪防枯、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底泥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以及景观和旅游开发建设等措施通盘考虑,强调指出流域综合整治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整治,需要多专业配合协作.
借助水动力水质模型对水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并为相关规划和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已成为水环境研究的主要手段.根据福州市左海西湖浅水湖泊群紊流扰动及相互作用特性,建立相应的平面二维水流-水质模型,通过对湖体现状情况下水动力水质模型研究,提出改善水体水动力、水质的工程整治方案,并研究不同整治方案下对湖体水动力水质改善状况,从水动力水质改善方面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因素,最终确定相对最佳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浅水湖
为解决污泥回流强化混凝技术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积累的问题,研究了沉淀污泥在超声处理后的絮体特性及回流效能.结果表明:超声作用后污泥体粒径减小,长时间作用后粒径可降至几个微米,且粒径与声能密度呈现相关性;1W/ml和5W/ml的超声处理后絮体Zeta电位降低比表面积增大,10W/ml和15W/ml的超声处理后絮体Zeta电位升高比表面积有所下降;低声能密度(1W/ml)超声处理后污泥回流可强化混凝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