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文化资源--中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

来源 :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是鉴于宗教对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内外学术界近十几年来越来越注重反思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以发掘有助于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本文所要评论的是我国老一代著名学者所做的相关理论探索,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关于中国宗教文化历史特点的重新认识;二是,关于中国宗教文化优良传统的概括总结:三是,中国文化传统可为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提供的思想资源。
其他文献
到今天,不同文明之间展开对话,己成为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历史上,两个成熟的文明之间,若没有或不能对话,就可能会发牛对抗。战争是对抗的终极表现。这就是典型的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给与当今人类的最大警示。对话,不仅是人类的基本交流形式和天性,也是文明起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对话,不仅仅能够帮助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能够帮助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自我的文明。
儒家哲学可以概括为仁礼中和之道。中和之道成为一种中华精神,它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阐述了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对话在世界文明对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指出应该让当代温和主义流行起来。
本文侧重于“基督教界”前期,即这个时期基督教还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和权威,基督徒还是少数(经常遭到来自社会的敌意和政府的迫害)。笔者认为这段时期能够给人们更多有用的先例,能够给基督徒带来勇气,使他们在现代多元文化和基督教处于非主导性的社会中的努力保持基督教信仰。在这种情况下,基督徒既要保持基督教信仰的特性,也要在他们所不主导的文化和政治体制中成为好邻居和好公民,而非试图强制性的控制。笔者同样认为这段早
儒家的正义伦理,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所谓社会规范伦理,是建立在外在的社会规范之上,而儒家伦理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德性之上,因而称之为德性伦理。本文指出儒家的正义观,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它是在仁即普遍的生命关怀之下的正义,主张“以人为本”,而且包含了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关怀与公正对待的原则,因而是一种广义的正义观。其次,它以善为自身的最高价值,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视人为目的,而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伦理道德,中华民族也不例外。本文作者结合我自己多年来所从事的工作,谈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关系。
面对存在于民族文化之间和之内,存在于生命个体之间和之内的不可沟通的差异性,需要的不是虚假的乐观态度,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一种不回避现实的负责精神。本文带着读者将要在福音书里找到答案。探讨了《格林多前书》中关于知识与爱的认识,分析了《斐理伯书》自我空虚的观点,并阐述了儒家的修身之学。无论是基督教的信仰还是儒家思想,都在伦理上强调了他者的价值和意义,但两者的出发点和动力显然有所不同。由此可以预见,
本文用一些有用的方式来对孔子的教导与基督的教导进行比较。本文阐述了耶稣与孔子的核心教导内容,分析了其中仁与善行的思想,并探讨了古代智慧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导论西方基督教传统讲"金律",中国儒学讲"忠恕"之道。"金律"在西方是伦理原则。在把"金律"作为一个最普遍享有的人类伦理原则的概想上,西方往往把儒学"忠恕"之道也作为伦理原则看待,将其视为与"金律"为同一原则。本文以此作论述的开端,探讨究竟"金律"与"忠恕"之道在什么意义之上存在差别,是否可视为同一原则。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5年我国在联合国投票赞成《文化多样性公约》,并呼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主张建设和谐世界。现在又开展"2010年国际文化和睦年"。由此,本文阐述了“会通”一词的来源和使用,分析了孔子“和而不同”文化观与“会通”精神的关系,分析了中华文化中“会通”精神的特色,并探讨了我国古代文化“会通”精神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所谓“仁者爱人”。现代社会中“仁”的意义何在?基督信仰以“爱”为要义,所谓“爱者仁人”。现代社会中“爱”的意义是否被滥用?儒家文化之仁与基督信仰之爱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创仁爱之精神。现代文化应该发掘传统,正名表意,引入现代价值之思考,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精神之核心。文明不应冲突,文明不仅共存,真正的文明必然和谐共生,融汇交流,共同为人类文明贡献一己之力。儒耶合流的“仁爱”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