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移植及原位移植对小鼠脊髓损伤神经修复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y85633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比较腰椎穿刺移植(lumbar puncture,LP)和原位移植两种不同的移植的方式对神经修复的效果,找到合适的移植途径,进而指导临床,进行脊髓损伤的生物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有效的胚脑神经细胞分离培养,纯化方法已达到临床需要。方法 无菌取胚脑室管膜下组织,经反复机械吹打至细胞悬液,用无血清神经营养因子培养基培养、传代,并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技术进行生物学特征鉴定。结果 抗原NESTIN 表达阳性,分化后细胞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抗原,确定细胞扩增、传代分化能力及其生物学特征和变化规律,符合制备临床级细胞的GMP 标准。结论 为临床细胞移植治
目的 探讨外缘性压迫致腓总神经损伤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择2005 年3 月至2015 年10 月的20例因外院性压迫所致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其外源性压迫因素有石膏边缘卡压、小夹板及压垫压迫、牵引架布托卡压和下肢被动长时间外旋压伤腓骨颈处等.根据损伤的类型、受伤的时间、恢复情况,分别采取单纯松解、重新吻合、肌腱移位重建术.手术后配合常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积极的被动关节锻炼、电针灸、药物熏洗、理疗、按
会议
目的 探讨双侧枕区脑损伤临床发育轨迹特点以及早期干预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收集头MRI 提示双侧枕区结构损伤患儿89 例(未干预组39例,干预组50 例),干预方法包括 ①脑电图顶枕区癫痫波进行性加重者,早期服用左乙拉西坦抗癫痫药物(10~30mg/kg.d)预防抽搐发作;神经生长因子(30ug/次*15 次为一疗程,6 个月内重复三个疗程),联合维生素B 族(B1、B6、B12)营养神经修复治疗,
脊髓损伤后巨噬细胞在损伤中心区聚集,是继发性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巨噬细胞在脊髓损伤后表现出损伤或修复截然不同的效应与其不同极化状态密切相关。不少研究发现活化小胶质/巨噬细胞在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治疗疾病的新靶点。细胞移植被认为是脊髓损伤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之一,过去其修复脊髓损伤的主要机制可能为替代缺损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起营养作用和促进损伤
体外实验中纯化嗅鞘细胞的常用方法有差速贴壁(differentialadherence method)、无血清饥饿法(starvation method without serum)、阿糖胞苷纯化法(cytosine arabinoside purification method)、神经营养因子-3 纯化法(neurotrophin-3 purification method)、免疫磁珠分选法(m
会议
神经修复学科是当今神经科学领域中的热点。在众多神经修复术中,细胞治疗技术是神经修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如何取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选择何种移植细胞是关键。嗅鞘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胶质细胞,有别于其他中枢神经组织,具有终生支持再生能力和强大的整合调控能力。嗅鞘细胞兼备具有施万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特性,嗅神经鞘膜包绕嗅神经元的轴突,从周围神经系统主动迁移进入嗅球自然整合。嗅鞘细胞可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并表达
目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已被证实可用于与雪旺细胞(SCs)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联合移植BMSCs 与SCs 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详细机制尚未研究清楚。本文采用ITRAQ 蛋白质鉴定/定量技术,研究SCs 与BMSCs 共培养的过程中对BMSCs 的影响,同时获得并分析了差异蛋白质及其可能的相关途径。
会议
目的:探讨TNF-α拮抗剂依那西普(Etannercept,ET)对巨噬细胞极化方向的影响从而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材料与方法:1)设计与实验场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研究所;2)实验对象:雌性SD大鼠;3)干预方法:制备大鼠全横断SCI模型,实验动物被分成3组:假手术组(Sham组),SCI+NaCl组(阴性对照组)和SCI+ET组(
会议
目的:探讨动脉、静脉入路及三维颅骨重建下经眶直接穿刺Onyx 栓塞治疗等方法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自2002 年2 月至2013 年6 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血管内治疗的456 例DAVF,对比分析不同入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程度、临床症状缓解及手术相关并发症。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神经性疼痛的常见原因,分析发生机制及对症处理方法。方法:收集总结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出现神经根性疼痛的病例16 例,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固定9 例,经椎间孔减压融合固定7 例。术后苏醒后疼痛3例,下床活动功能锻炼后疼痛13 例,术前症状不能完全缓解者7 例;非症状侧出现根性疼痛2 例。分析患者术后疼痛的定位体征、影像学、诱发电位资料,确定疼痛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16 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