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钠肽与心力衰竭

来源 :2007全国心血管病实验室诊断与临床专题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NP主要由心室分泌,在其分泌过程中或进入血液后分解为具有生物活性的BNP及N端片段(NT-BNP),左室延展及室壁张力对BNP的释放进行基础词节.BNP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有紧密的联系.内容包括: 一、BNP与心力衰竭的诊断 二、BNP与心力衰竭的治疗
其他文献
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分子,是脂肪细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员.它在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及脂质代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且在血清中含有较高的浓度.我们就脂联素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些进展简要综述.
近年来,Steinberg[1]等提出的关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氧化修饰假说基本上已被公认,即指动脉壁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形成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DL,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ox-LDL除可使巨噬细胞转变成泡沫细胞外,还有近20种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1].如:ox-LDL对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有毒性作用,能刺激内皮细胞表达
目前已经明确,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初始心肌损伤以后,多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激活,促进心室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本研究测定心衰患者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素(BNP)和肾上腺髓质素(ADM)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的水平,探讨它们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诊断、病情评估以及心室重塑中的意义.
脑钠肽(BNP)是Sudon等[1]1988年从猪脑中提炼出来,后来发现脑钠肽主要来源于心脏分泌的脑钠肽前体(proBNP).左心室功能不全时,proBNP裂解为BNP和没有生物学活性的N-末端片段(NT-proBNP).近来,人们发现NT-proBNP在判断左心室功能不全及其预后方面很有价值,本文就NT-proBNP浓度与心功能的关系作一综述.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当心力衰发生时血中B型脑钠肽(BNP)水平升高,因而BNP这一新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在心力衰竭临床诊断中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随机标本的,BNP浓度及患者心电图和部分超声心动图相进行分析,探讨BNP水平变化与临床的意义.
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Sudon等人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出的一个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人体心房、心室均能分泌,左心室是其产生的主要场所,心室压力增高促使其分泌.BNP具有排钠利尿、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心功能不全时,血浆中BNP浓度升高,是目前仅有的可以通过血液检验来快速诊断心力衰竭的指标,其测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属于心脏激素的利钠肽家族成员,因其首先由Sudoh等[1]在1988年从猪脑中分离出来因而得名,其后Kambayashi等[2]在1990年从人心房组织分离纯化得到BNP.现在临床主要是用BNP诊断心力衰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方面的研究不多.BN
随着对心血管疾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潜在标志物也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密切相关,能反应AC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尤其是关于脑钠素氨基末端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1-76
心血管疾病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严重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将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但仍有1/3的患者不治而亡.如何对幸存者进行危险分层,检出高危人群,预测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从而指导治疗决策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最近研究表明,心血管事件与各种神经激素的关系成为热点,在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评估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d failure,CHF)的诊断上,BNP的作用日益突出.内容包括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所致的死亡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诊断心力衰竭的指标主要依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临床体征,一直缺乏有效评价心脏功能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近年来,由美国和欧洲心脏病协会推荐使用的BNP是目前惟一一个最好的用于评价心力衰竭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在欧洲心脏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2001年的心力衰竭诊断指南中,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