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PFNA对60例70岁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月至24月,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采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PFNA对60例70岁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月至24月,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其他文献
Background:MicroRNAs (miRNAs) are involved in essential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have been reported to exhibit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rofiles in various cancers. Our previous study demonstrated th
目的:探讨尺骨撞击综合征的MRI表现及早期诊断. 方法:分析76例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的MRI影像学征象. 结果:尺骨撞击综合征的MRI表现:⑴直观显示尺骨阳性变异,反映尺骨头、月骨及三角骨信号的改变及继发骨性关节病的改变.⑵MRI可早期显示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的损伤程度.(3)MRI对骨髓水肿、变性、坏死等变化极为敏感,在骨损伤早期就能反映骨髓水肿.病变进展,关节软骨损伤、退变加重,MR
目的:通过液基制片(liquid-based preparations,LBP)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标本冲洗液中的应用并与传统涂片法对比分析,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标本应用液基细胞学制片方法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优缺点. 材料与方法:将60例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按时间顺序分成两组,对前30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标本中的组织条用细针挑取后立刻用盛有3ml液基细胞保存液
目的: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后相邻节段和手术节段再手术的发生率,并且对再手术方法和原因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Ovid、Embase、CochraneLibrary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由2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关于颈椎人工椎间盘
目的 妇婴保健工作在早期发现并及时诊治疾病方面的作用已逐渐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最常见的肢体畸形之一,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此病若能在新生儿期发现并及时诊治,则疾病预后较好;反之,则远期髋关节功能越差。因此通过对新生儿进行筛查来尽早发现高危患儿,使其得到早期诊治,对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预防肢体残疾、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措施。
目的:探讨改良椎体成形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脊柱转移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对短期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例脊柱转移瘤伴椎管内占位患者,术中行开放椎管减压,于病椎一侧直视下行椎体成形术,另一侧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上下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的VAS评分,脊髓神经功能恢复JOA评分,3个月后复查CT、MRI评估病椎情
目的:本文通过对脊柱术后早期并发DVT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研究,通过分析脊柱术后早期并发DVT的相关因素与DVT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大量的临床样本来为脊柱术后DVT的发生提供更加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建议,尤其是对记录术后护理方面的相关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寻找行之有效的护理学对策以求减少脊柱术后DVT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化疗期间骨肿瘤患者负面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减轻化疗期间骨肿瘤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强患者自信心。方法:将我院骨科病房化疗期骨肿瘤患者52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自我效能护理干预(自我效能是班杜拉所提出的概念,是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观察传统口头交接班与床边交接班工作管理模式对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180例外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4年1月至6月实施传统口头交接班工作管理模式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6月至7月实施床边交接班工作管理模式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各组护理质量指评分、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的评价及满意程度等方面,对两组管理效果进行比较。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危重患者转交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的安全隐患,寻找解决相关问题、杜绝安全隐患的方式和方法,整理危重患者转交接流程、制定《危重患者转交接制度》并在急诊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其检验和完善,从而加强急诊科危重患者转交接班管理,提高危重患者在转交接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