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气背景与云的观测联系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qing5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的外形特征千变万化,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云的形成和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水汽状况和稳定程度,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之一.在大气中形成云的基本条件是:空气中要有足够的水汽;要有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主要指上升运动引起的绝热冷却.一般情况下,在槽前和低压的前部气流辐合区、暖平流区、锋上暖流气团中以及山脉的迎风坡等部位,都有上升运动,有利于云的形成和加强,而在槽后和低压后方、高压区中、气流辐散区、冷平流区以及山脉的背风坡等部位,则有下沉运动,不利于云的形成或维持.从高度上看,低云一般可以分为基本类型锋面低云,平回流低云,低压系统中偏低云和对流性低云.中云一般出现在槽或低涡前部,高云一般出现在槽前.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为人工目测项目,因此观测人员的素质差异直接影响到云的观测质量,再加上地面测报考核比较严格,观测员的怕出错心理,于是复杂的情况简单化,使得近年来云的观测越来越趋于格式化,观测簿上记录的云状屈指可数,云的观测记录中出现了较多与当时云天不符现象,"观云测天"亦渐渐成为历史.识别云要从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来判定云的种类.因此观测人员既要熟记云的定义,正确理解云所代表的天气意义,结合当时的天气形势,参照云的演变规律,准确判断云状,同时更要在日常工作中勤于观测、不段积累经验、加强云的观测能力.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掌握云的生消和变化,掌握云的形成和影响云的物理因子,注意高空和地面天气形势演变,结合云观测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和比较,对各种云的生消变化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概念,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云的观测经验,才能提高云的观测质量.
其他文献
利用太原市(53772气象站)1971~2006年气候资料,分析了太原市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大雾天气具有明显的年、月和日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太原市大雾天气的空气污染状况,指出了雾天的危害,为人们趋利弊害、健康生活提供指导.
通过对山西省大同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认真研究分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专业气象服务虽然面临很大危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专"字上下功夫,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已经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公共事业.但是,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特别是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努力推动专业气象服务工作,已经成为气象工作面临
太原地区地处山间盆地,是山西省内较大的盆地,在山西省中部,整个盆地北高南低,东、西边缘高,中间低,盆地中心非常平坦,汾河贯穿盆地南北.盆地向外有三个大豁口,北边阳曲县向北,连接忻定盆地的大豁口;东边榆次向东,连接寿阳盆地的大豁口;南边介休向南,连接临汾盆地的大豁口.由于这些豁口和周围山峰的存在,特别是北边和东边的豁口,对盆地内流场、温度场、以及污染物的分布、输送、扩散都有相当的影响.盆地中最大的城
利用1951-2006年西安及周围三站点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城市气温变化和周围台站温度的差异,给出了四个测站不同阶段、不同季节城市化影响气温变化的趋势系数及线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季节性.1980年以前,无论平均气温还是月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西安与其周围站点的线性趋势系数及线性变化趋势相差不大;但在1980年以后,城市站的线性趋势系数明显大于周围站点的趋势系数,特别
利用陕西省96个自动气象站和人工气象站的平行观测数据,分析了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的差异,并对月、年平均值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站所测气压、相对湿度普遍高于自动站所测的相应值,气压年平均差值为0.21hPa、标准差为0.30hPa.相对湿度年平均差值为2.28%、标准差为3.07%.气温年平均差值为-0.03℃、标准差为0.26℃;在月平均气温较高的月份压、温、湿差值均较大;自动站压、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的热岛效应已不容忽视.文章以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相邻且呈带状分布的眉山、资阳、遂宁和广安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2000(2001)年和2008年两个时相的Landsat/ETM+影像第6波段反演城市亮度温度,揭示热岛效应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演变趋势的主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部中小城市的规模后期为前期的1.77~2.10倍,热岛规模后期为前期的1.17~3.03倍;热
为探讨天津城区冬季气象因子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通过对2005年-2009年冬季能见度(北京时间14时)与气压、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揭示近五年来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并使用气象因子拟合了大气能见度.结果表明:近5a天津城区冬季大气能见度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4年冬季的13.4km降低到2009年冬季的10.3km,年下降率为0.38km,大部分能见度数值主要分布在5-20
PH值是衡量大气降水酸碱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当PH值<5.60时称为酸雨.1995年8月,在新修订的中明确规定要在全国划定酸雨控制区[1].全国酸雨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贵州、广西、重庆的大部分地区.酸雨的形成是个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十分复杂的过程,至今还有许多关键的问题没有弄清楚.形成酸雨的物质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气溶胶等.这些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
通过研究无锡市2004~2008年逐日供电最大负荷进行年、月、季、周的变化规律,并与同期数个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得以下结论:日均供电的最大负荷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基本以夏季供电负荷最高,春季最少,春、夏季增幅均超过了50%,秋、冬要相对较少,但增长幅度也达到30%以上.供电负荷无论在夏半年还是冬半年,周六与周日基本相当,均为一周内负荷最低,周一至周五要明显高于双休日.气象因子中TM、Tm、
随着极端灾害性天气的日益增多,人们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公众群体对气象预报服务的需求,以提供更细致的气象预报服务,利用来自全国各地的42421份公众样本数据,抽取12个主要背景指标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和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学历,高收入人群对灾害天气预报服务的满意度较为分散,无明显规律.而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人群对灾害天气预报服务一般持较为中性的观点,其和乡村居民,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