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分层胞外聚合物(EPS)的分级组分的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ru87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离心/超声波法分层提取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通过超滤膜法对分层EPS的不同分子量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多糖(PS)和蛋白质(PN)是EPS的主要组分。超过72%的Ca和Mg位于黏液层(slime)。EPS中含有较少的Fe。Slime层主要是由低分子量(MW)(<1kDa)的物质组成。结合型EPS中主要含有小分子量(<1kDa)物质,还包括一定含量的中等MW(10-3kDa)和高MW((0.45μm-100kDa)物质。通过荧光区域综合指数法(FRI)研究发现,大多数EPS样品的荧光物质以色氨酸类物质为主。此外,色氨酸类物质主要集中于低MW区域。采用EPS的组分性质进行聚类分析(HCA),所得的结果与采用FRI而得出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介绍了用于电除尘器的SO3烟气调质的工作机理,设计出基于PLC的控制系统网络构架;并探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和控制过程。
在对中国农村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在“重发展,轻环保;重生产,轻生态”的思想影响下,分析了造成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原因,最后,结合当前农村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实际问题.探讨了中国新农村建设基本框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介绍了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环境遭到破坏的成因和相应的治理对策.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开始对煤矿开采造成的损毁土地进行生态治理与重建研究,在平朔矿区露天开采的废弃地就已经形成2000hm2的人工生态林,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相对和谐,总结20多年的经验,在进行损毁土地的修复与重建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1.不同类型的矿山及不同的开采方式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及其周边产生的影
多环芳烃降解菌可以通过其生物降解作用去除环境中的多环芳烃污染,因而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然而,传统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因其耗时长成本高的缺陷,限制了对这类微生物基因组的认识,特别是阻碍了对其降解基因和降解机制的理解.随着新一代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多环芳烃降解菌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分析,大大加深了对这类微生物的了解.在此,就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基因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和阐述.
本文基于1960-2010年北京地区气候站点资料,采用温度和相对湿度作为城市环境舒适度的评价因子,并引入炎热指数进行城市环境舒适度的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北京极端温度日数和强度有相对北移的趋势,城区相对湿度呈减少的趋势;由于不同年代北京极端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改变,北京城市舒适度的空间分布随之发生改变,2000年之前在北京中心城区及其南部地区是高温影响严重的区域,2000年之后高温影响的区域
构建一个空气阴极单室型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研究了不同条件对MFC同步脱色酸性红B与产电的影响,在以葡萄糖-偶氮染料(酸性红B)为共基质的条件下,研究染料浓度,外电阻对偶氮染料降解脱色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染料浓度,共基质,悬浮污泥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MFC同步脱色偶氮染料与产电机制.结果表明:在以葡萄糖-偶氮染料(酸性红B)为共基质的条件下,MFC的稳定输出电压随染料浓度的增加有
做为废水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有效吸附剂-活性炭,其再生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热再生法、生物再生法等传统的活性炭再生技术进行了回顾,同时也对目前新兴的活性炭再生技术,如超临界流体法、催化湿式氧化法、超声波法和微波加热法等进行了介绍与讨论.
通过对分子蒸馏系统处置废润滑油,提纯得到国标润滑油基础油装置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降低了生产运行费用;利用自主研发的固定床吸附精制技术取代传统的白土精制技术,将油品回收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75%,且无“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既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使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利用地基气压空腔气溶胶谱仪PCASP-X2对南京江北郊区的细粒子进行连续观测,分析其数浓度以及体积浓度的逐日变化与日变化,讨论气象因子对细粒子的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对人体及环境的影响很大,粒径在0.11~0.5μm的细粒子占总粒子数浓度的95%。由于大气辐射这一基本影响因素,气溶胶浓度大体呈现出昼低夜高的形式,即边界层稳定则浓度大,反之则小.其次气溶胶浓度与人类活动排放成正比,与污
基于现场调查与实验测试方法,研究了茅尾海0~30cm沉积物中无机氮(包括氨氮、硝态氮及亚硝态氮)的垂向分布特征,并由相应的间隙水与上覆水中无机氮的含量,估算该海域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氨氮是该海域沉积物无机氮的主要形态,变化范围在23.21~497.02mg/kg之间,各层平均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6~10cm中层高于10cm以下各层,表明沉积物氨氮含量呈现累积过程,反映了水体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