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区域性暴雨灾害风险预估方法研究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湖北省历史暴雨灾害资料为基础,筛选、确定暴雨灾害个例,采用正态概率密度函数、区间平移和欧氏距离函数等方法,构建湖北省5-9月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强度等级、可能产生的灾情损失值风险预估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区域性暴雨强度等级风险预估的正确率达到66.7%,对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风险预估的正确率分别达到62.5%、55.6%,但对直接经济损失的风险预估效果略差.
其他文献
利用2009年新疆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实况降水资料和GRAPES区域模式的降水预报值,根据降水预报产品在新疆实际天气预报业务工作中的应用需要制定检验方案,对GRAPES区域模式12小时降水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GRAPES区域模式降水落区位置、落区面积、中心强度预报各时效准确率均相差不大,降水预报空报率较高;(2)降水落区位置和落区面积预报准确率北疆高于南疆,降水落区位置预报偏南的概率
2007年9月26日-10月12日,山西省大部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阴雨天气,降水日数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降水量也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持续降水对于改善我省土壤墒情非常有利,但长时期的阴雨天气,造成农田过湿,致使秋收作物不能及时收获晾晒、部分地区玉米和棉花等发生霉烂;秋收进展缓慢,延迟了腾茬时间,麦播受阻;同时,水果产量和品质及蔬菜生长也受到较大影响.此次连阴雨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22亿
信息不断地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1996年,在联合国"信息社会与发展"大会上,重点讨论了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全球资源环境的管理、全球大规模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等问题.信息技术为全球变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1].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力量、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率,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
利用中国1956~2008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我国温度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夏季日数和热带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域主要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同时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整体都是上升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值在我国北方上升较明显,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极小值则在全国范围都明显上升,极端
由于受人员数量和业务素质的限制,对于县级气象部门,根据服务需要开发多种服务产品耗时、耗力、耗人,不利于进一步开展服务.市级以上气象部门作为上级直接领导,业务人员储备、技术条件、设施设备等都优于县级气象局,更利于服务产品的开发和业务指导工作.县级气象部门服务工作应以订正、本地化为主,这样既符合本部门的管理体系,省、市、县三级也能够产生较好的互动,利于服务的引深开展;又便于整合本省、市范围内的技术资源
2009年11月前半月,陕西出现了3次降温、降雪灾害性天气过程.这三次过程分别为月初1日-3日的寒潮天气,降温幅度陕北达到12℃以上,关中陕南在6~8℃;第2次为9日-12日的寒潮降温、暴雪天气,过程降温,陕北和关中北部达到14℃以上,关中和陕南达到10~12℃,全省大部分地方出现暴雪,陕北有部分台站24小时降水量突破11月份一日最大降水量历史极值,积雪深度普遍在10cm以上,积雪深度最大三原达2
本文论述了陕西省导线覆冰区划的技术方法.通过介绍气象站电线积冰资料、观冰站点导线覆冰观测资料的获取方法以及积冰的物理模型,论证了气象台站电线积冰观测与导线路覆冰观测的等效性.根据2007年1月-3月、2007年10月-2008年3月甘肃华家岭和宁夏六盘山两个地区10米、5米与2米高度、LGJ–400与LGJ–185导线(直径分别约为26mm与18mm)、杏园、北城铺、白石咀、瞭望台、保石梁、永寿梁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民生工程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举措.校舍的防雷安全是校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中小学校的防雷安全不容乐观,存在较大隐患,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伴随着雷电产生的雷击电磁脉冲和静电感应,对这些微电子设备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致使雷电造成的灾害程度和范围日益扩大,对电子、化工、能源、医疗、电力、通讯、银行等各行各业造成极大破坏.本文结合雷电灾害应急管理实际工作的新特点,分析雷灾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树立危机意识、注重预防、加强整治、宣传教育等措施和建议.
收集了湖北省1961-2005年76个站点的逐日温度数据,选择其中通过均一化检验的15个站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湖北省年极端高温的阈值分布、发生频率、强度变化及对区域性增温的响应.研究表明:湖北省极端高温阈值、年极端高温发生频次与海拔高度相关性较好,极端高温发生频次呈东西减少、中部增加的趋势;极端高温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一致性较好,江汉平原及东北部易出现极端高温事件;东部的极端高温强度较强,西南部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