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本市场融资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据统计,2018年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数量为796只,融资规模为17467.77亿元,已真正形成万亿级规模的市场。但是随着存量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兑付高峰的来临,加之经济下行和监管趋严的压力,资产证券化的违约风险逐渐暴露。自2016年出现首单实质性违约以来,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事件频发,许多“不可能违约”的ABS项目相继发生违约风险事件,风险来源层出不穷,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资产证券化的违约风险问题。论文首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和违约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违约风险事件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收费权类ABS项目,于是选取了平银凯迪电力上网收费权ABS项目这一典型违约案例,在分析了电力企业利用ABS融资的可行性的基础上,对本文选取的违约案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介绍了该专项计划的成立背景和动因,分析了专项计划的交易结构设计和增信机制,并进一步剖析专项计划存在的问题,发现之所以发生违约,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专项计划兑付频率不合理导致现金流沉积过多;第二、专项计划不能完全实现风险隔离;第三、增信机制存在高风险缺陷。最后使用Z-Score定量模型和单变量财务预警分析对专项计划的违约风险进行了估测,发现专项计划的担保方凯迪生态在项目成立之时就已处于破产的边缘,根本没有担保能力;专项计划的原始权益人盈利能力差、财务杠杆高、现金流几乎枯竭,缺乏持续经营能力,高度依赖母公司凯迪生态的财务支持。这样的状况竟然在项目成立之时获得了AA+的评级,最终的违约无疑给我们的风险识别敲响了警钟。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立法者、监管者、发行者、投资者以及管理者五个角度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我国ABS市场的监管、发行尤其是权益类ABS监管、发行具有指导意义。首先、立法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披露;第二、监管者要依据基础资产的风险特征,实施差异化监管;第三、发行者要合理设计专项计划结构、重视风险隔离措施的有效性;第四、投资人要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减少违约带来的损失;最后、管理人要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违约处理机制,提高资产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