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跨专业教育与医生实践能力拓展的探索

来源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ocoo_dani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跨专业教育的实现,跨专业学习和教育相结合,即由来自多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设计、讲授跨专业课程.使大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方法:通过问卷方式回答以下内容:(1)合作课程,即由具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共同设计、讲授.(2)整合讲授课程.围绕着一个比较复杂的、涵盖多学科的主题来进行的大型课程.由一个小组领导来协调和设计规划整个课程,而来自不同部门和学科的教师分别讲授课程的某一部分.(3)集合式课程.并非设计一门新课程,而是两至三门相关主题的独立课程被安排同步来讲授,并定期召开一些联合研讨会,融合多学科的观点.教阶式课程也称为金字塔式。一门课程主要由教师、博士后、学生、高年级本科生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不同成员在课程组织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如主讲教师讲授大课:博士后、学生等组织研讨班和复习课程;高年级本科生可以担当实验室助手、负责准备教学资料、批改作业等。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比较多样,可以包括大班上课、研讨课,及一些小组作业、主题研究等,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国外的大课中运用比较普遍。(5)链接课程模式。两名教师分别讲授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往往是来自不同学科的相关主题课程,同时,由两位教师共同设计一门研讨课程,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将所学的主题、分析工具等整合起来。链接课程可以拓展到3-4门课程,变成学习组群等。结果:跨专业教育将跨专业学习与团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整合的思维,为未来的多样化生活作准备。结论:该教学模式是一种极其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教育实践中促进跨专业研究的顺利开展和跨专业教育的形成,实现教育制度创新。
其他文献
目的:脓毒症早期血流动力学稳定但乳酸值偏高(≥4mmol/L)的隐密性休克患者在急诊十分常见,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LC)与脓毒症患者预后关系密切;而SOFA评分目前广泛应用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本文旨在对比脓毒症早期复苏治疗后隐密性休克患者和显性休克患者SOFA评分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包括考虑感染,满足2条或2条以上系统性炎症反
目的:研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LI/ARDS)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过氧化氢(H2O2)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32例ICU中行机械通气的ALI/ARDS患者为研究组,采用改进的Ecoscreen呼出气冷凝液收集器收集患者第1天和第5天的EBC标本.2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自主呼吸收集EBC.全部对象同步抽取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EBC和血清中的H2O2浓度.动
目的:本文研究长时间心搏骤停2例抢救成功的病例,分别停跳35分钟40分钟,患者脑复苏也获得成功.例1:患者男性53岁胸痛40分钟,心电图示急性心肌梗死,在办理住院手续过程中出现心搏骤停,1分钟后呼吸停止,血压0,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心音消失,立即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连续人工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肾上腺素1-3mg,每隔五分钟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静滴、心电图、显示室颤、共除颤
目的:探讨空气无创通气治疗对改善急性百草枯中毒致急性肺损伤患者氧合功能的临床意义以无创通气时吸气压力对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救治的经口服百草枯农药急性中毒后接受空气无创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按照统一的治疗方案进行救治,分析首次空气无创通气前后患者呼吸频率、PaO2、PaCO2的变化,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