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气象资料分析了2007年淮河梅雨洪水期间(6月19日~7月26日)的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对致洪暴雨过程和流域大洪水气象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发现梅雨期淮河流域洪水与南亚高压中心及脊线位置、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伸入大陆脊线位置以及中高纬度建立稳定的阻塞高压有密切的关系;淮河流域梅雨期出现洪水是行星尺度、天气尺度及次生天气尺度等多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
【机 构】
: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233000 蚌埠市气象局 23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气象资料分析了2007年淮河梅雨洪水期间(6月19日~7月26日)的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对致洪暴雨过程和流域大洪水气象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发现梅雨期淮河流域洪水与南亚高压中心及脊线位置、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伸入大陆脊线位置以及中高纬度建立稳定的阻塞高压有密切的关系;淮河流域梅雨期出现洪水是行星尺度、天气尺度及次生天气尺度等多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风云2号卫星云图资科、T213分析资料、EC分析资料等对0518号台风"达维"后期强度突发增强的原因进行分析,表明:后期副热带高压突然加强、低层风场uv分量增大、高层散度增大、适度弱冷空气侵入外围、水汽输送充分等,是0518号台风"达维"后期强度突然加强的主要原因.
本文介绍了2005年9号台风"麦莎"的移动路径、特点及对山东造成的暴雨、大风、风暴潮等灾害,阐述了台风预测预报及防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讨论了双流机场重要天气预警服务中的预警手段和信息发布、传播、跟踪、解除等具体问题,旨在对预警服务进行细化和优化,提出了建立人机交互的重要天气预警服务流程决策系统和拓展与延伸重要天气预警服务机制的设想.
应用宜宾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多普勒资料,结合地面自动站逐时雨量,对2006年7月6日晚四川南部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雷达产品呈现了暴雨雨团的生消演变,揭示了暴雨流场的特征,这些有用信息对开展短时临近预报具有业务应用价值.
分析德州市1961-2007年0厘米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1962-2007年40厘米、80厘米,1980-2007年1.6米、3.2米地温表明:0厘米地面温度每10年升温0.258℃,春季升0.327℃;夏季降0.036℃;秋季升0.242℃;冬季升0.505℃,与气温的四季变化趋势一致。地面最高温度每10年升温0.058℃,夏季降0.353℃,夏季明显下降。地面最低温度每10年
2007年1-7月,选取了位于肥城市市中心的原大气观测场与位于市郊的新大气观测场作为对比站,在两地分设两个同型号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对期间两站址包括气温等气象要素因子同步进行了对比观测实验,通过对期间两地气温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市中心与市郊两地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两地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两地气温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市中心观测站气温统计偏高,存在明显的正温差,即城市市中心存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同
在分析我国省会城市现行气象服务机构及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此项改革的思路、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本文利用郑州城市生态站与郑州国家气候基准站的温、湿气象要素资料,计算出2004—2007年的月平均气温差和平均相对湿度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郑州城市干、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此外,通过利用这4年各个观测时次的年平均气温差和平均相对湿度差的计算值,表征了郑州城市干、热岛强度的日变化。研究发现:郑州城市热岛强度秋季大于春季,日变化则基本上具有夜间强、白昼弱的特点。干岛强度同样是秋季大于春季,日变化特点也为
利用保定市国家一级观测站和周边邻近的徐水、满城、望都、高阳4个二级站1970—2007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保定市热岛效应的总体特征、年际变化和四季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定市城市热岛效应十分明显,在最近的38年中,市区比郊区年平均气温平均偏高0.7℃,且这一现象有增强的趋势,平均增高0.1℃/10a,最近几年,市区与郊区年平均气温差达到1.0℃。保定市城市热岛效应主要表现在对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6),对2003年7月4日-5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一次中尺度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对流云团中冰相粒子的结构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分析了冰相云微物理过程和地面降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冰相态粒子的来源项随时间的演变。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冰晶、雪和霰三种冰相粒子分别主要分布在200h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