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脓毒症(sepsis)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各种严重创伤、烧伤、及外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发展为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伴其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或组织灌注不足)和脓毒性休克(严重脓毒症虽经液体复苏仍存在难以逆转的低血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人数超1900万,发病率高,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治疗花费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已知胃肠道、肺、泌尿生殖道、血液以及创伤皮肤感染是绝大多数脓毒症患者的初始感染灶,疾病的发展涉及感染、炎症、免疫、凝血、组织损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感染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动员全身多种细胞和多个脏器系统,构成了复杂的网络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这一系统具有级联放大、相互制约的特点,通过寻找这个网络结构中的关键平衡点进行免疫调节,很可能会对脓毒症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但是迄今为止,对脓毒症的治疗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目前针对脓毒症的治疗仍然更多集中于纠正脓毒症引起的病理生理后果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推荐集束化治疗,包括早期血清乳酸水平测定;在应用抗生素前获取病原学标本;确诊为严重脓毒症后1h内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进行积极的液体复苏,血流动力学监测,进行血管升压药治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控制过高血糖等。在以往的研究中,曾有多项有关脓毒症防治的动物实验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但在Ⅱ、Ⅲ期临床实验中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出现如此不一致结果的原因可能很多,其中采用的动物模型不合理显然是可以明确的因素。因此,建立合理的动物模型,最大可能地符合疾病实际的发展演变过程,对进一步了解脓毒症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发病机制、促进新药的开发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对几种常用的实验模型的建立、特点、检测指标等方面进行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