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各种肿瘤发生、发展机制,肿瘤基因治疗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包括抑制癌基因的表达活性,补偿肿瘤抑制基因的活性,抑制血管生成,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疗法,肿瘤多药耐药基因治疗等。本文介绍了肿瘤基因治疗的策略,对目前肿瘤基因治疗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展望进行了论述,并就ING4,hIL24的肿瘤基因治疗情况进行了简述。
【机 构】
:
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系细胞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出 处】
:
第16次全国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各种肿瘤发生、发展机制,肿瘤基因治疗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包括抑制癌基因的表达活性,补偿肿瘤抑制基因的活性,抑制血管生成,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疗法,肿瘤多药耐药基因治疗等。本文介绍了肿瘤基因治疗的策略,对目前肿瘤基因治疗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展望进行了论述,并就ING4,hIL24的肿瘤基因治疗情况进行了简述。
其他文献
目的:肝癌缺乏明确的肿瘤相关或特异性抗原,因此,选用全细胞性抗原作为肝癌DC免疫治疗的抗原负载方式,具有一定优势。理论上,这种抗原负载方式,包括所有已知和未知的抗原,都有被DC呈递到细胞表面的可能,因而能够诱导出程度更强的免疫反应。本研究选择全细胞抗原作为DC抗原负载方式,包括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DC、肿瘤细胞和DC融合以及肿瘤细胞总RNA转染DC等3种方式。对以3种形式负载抗原的DC瘤苗体外抗肿痛
目的:通过观察人脑膜瘤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1犁(AT1)和2型(AT2)受体的表达,探索其与脑膜瘤发生、发展和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8例正常脑组织和31例人脑膜瘤组织中Ang Ⅱ受体亚型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AT1和AT2受体在人脑瘤瘤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均有表达。AT1受体蛋白和mRNA在脑膜瘤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AT2受
目的: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反义寡核苷酸(ASODN)与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TC细胞,TERT ASODN和SODN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TC细胞,采用透射电镜、Hoechest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分析ASODN TERT对TC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透射电镜示ASODN可诱导TC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Hoechest荧光
目的:根据早期乳腺癌的钼靶X线、超声及临床查体的发现,综合分析乳腺癌早期发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0-Ⅰ期乳腺癌31例,均行临床查体、双侧钼靶X线摄片和全乳腺超声扫描。结果:本组结果,临床查体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51.6%(16/31),超声、钼靶X线摄片可达83.9%(26/31)和77.4%(24/31)。早期乳腺癌临床表现仍以乳腺内肿块为主,占诊断阳性病例的87.5%(14/16),
目的:验证红外热图作为辨证手段的可行性,并想通过对特定穴位的热图分析,寻求疾病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病例58例。单盲法测量患者个体上半身前胸平均温度T,并测量病灶处温度T1,病灶周围温度T2及病灶对侧温度T3,并记录病灶处与周围,及病灶与对侧湍度差,分别记为△T1,△T2。根据文献研究对于特定疾病,选取特定穴位进行温度测量,观察热图有无异常,试图找到规律。结果:平均温度比较结果显示:气血两虚>
本论文介绍了磁共振导航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在专用的开放式介入磁共振成像引导下,辅助光学导航技术可实现高精度经皮微创介入治疗。此技术的特点是手术过程全程磁共振实时成像导航及监控,可保障快速高精度靶向定位及治疗效果的实时监控。
目的:研究建立一种采用酵母菌较大量生产重组人干扰素β-1a的发酵工艺.方法:比较不同诱导条件,筛选高表达菌种,连续进行较大量摇瓶和罐式发酵,确定发酵工艺.结果:通过比较筛选出X33-1C+M#271-6-2菌株,用于摇床和发酵罐发酵培养;摇床培养最大量3000ml,粗制液活性达2.61x106IU/ml.发酵罐培养最大量3600ml,粗制液活性达1.6×106IU/ml.结论:建立了一种酵母表达I
目的:构建人干扰素Epsilon(hlFN-ε)蛋白重组质粒并在BL21大肠杆菌中表达,经纯化获得高纯度的产物,为研究其生物活性和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方法从重组质粒pcDNA3.1A-hIFN-ε中扩增出人1FN-ε基因片段,定位克隆入pET30a(+)中;重组表达载体pET30a-6his-hIFN-F转化BL21,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不同时间诱导的表达产物进行SDS-PAG
细胞因子类制品是一种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型蛋白质,其活性在生产和储存阶段受到众多因素影响.目前的研究方向要求除了制品本身特性外,从各个方面开展研究,从各因素的综合作用来考虑其稳定性的维持.
20世纪初,病毒学家发现了病毒间存在着干扰现象。1957年Issacs和Lindermann用灭活的流感病毒和鸡胚绒毛尿囊膜一起培养,产生了一种,该物质作用于其他鸡胚绒毛尿囊膜后,可以抑制后续活病毒繁殖的可溶性物质并将之命名为干扰素(IFN)。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将干扰素定义为: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的活性蛋白,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调节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