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灰缝作为近代砖石外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发挥着砖石间的缓冲作用,也对外墙外观形象产生影响.但现今国内对重嵌灰缝的关注度不足,常常忽视重嵌的材料组成、技术选择和操作对于外墙保存带来的长期影响.循此方向,分析灰缝在砖石外墙中的功能、所用材料特性、劣化状况,研究近代历史建筑砖石外墙重嵌灰缝的适应性技术,为其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机 构】
: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青岛、266033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青岛、266033
【出 处】
:
面向空间再生的保护技术——建成遗产保护技术研讨会20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缝作为近代砖石外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发挥着砖石间的缓冲作用,也对外墙外观形象产生影响.但现今国内对重嵌灰缝的关注度不足,常常忽视重嵌的材料组成、技术选择和操作对于外墙保存带来的长期影响.循此方向,分析灰缝在砖石外墙中的功能、所用材料特性、劣化状况,研究近代历史建筑砖石外墙重嵌灰缝的适应性技术,为其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传统村落既是地方文化和历史脉络的载体,亦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认知传统村落时,平衡区域文化符号和具体生活现象之间的关系,是衔接过去与当下的重要途径.研究样本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区域内分布有数十处村落,其中已经有八处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归纳村落群形成和发展的宗教、文教、经济等影响要素,梳理其空间形态和文化特征.村落群享有共同的“大传统”,各个村落单元又体现出个性化的“小传统”.村落群在日常
中国传统村落档案于2013年提出并开始建立,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村落档案,广义的理解是作为村落历史信息和现状的图文记录,其形式多样,涵盖内容时间跨度大、信息丰富.从保护和发展的目标来看,传统村落档案可以作为更加积极的工具介入过程中,为规划设计和空间更新提供边界条件.本文以山西省小寨村、丁村、云丘山村落群为例,解析现有传统村落档案现状,并以小寨村村落更新为例,剖析传统村落档案在规划设计与空间更新的
名人故居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其在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保护理念与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该类建成遗产面临困境,同时也因缺乏有效活化手段而难以融入现代生活.数字技术为名人故居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视野.本文旨在探讨数字技术在名人故居监测、保护及活化中的应用.通过国际政策中对保护技术的规定,文章分析了遗产数字化发展趋势,并以济南名人故居为例,着重探讨了数字监测技术在风险预防、信息采集技术
在保护建成遗产及空间再利用中,对建筑病害进行调研是基础环节.湿环境下的病害情况繁杂,对其形态及分布规律进行归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对东南沿海湿环境典型城市的6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317栋建筑进行田野调查,用数据分析法对采集的气象数据、病害图像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旨在总结湿环境下病害的表现及形态规律,初步提出改善措施,为建成遗产病害研究的提供理论依据.
鼓浪屿历史建筑有传统院落式的红砖厝、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厦门装饰风格建筑以及“嘉庚风格”等类型多样、使用功能丰富、建造方式特别等丰富多样的建造特色.其建筑结构层数多数为三层,高宽比都小于2.5,结构体系多为砖混、砖石、砖木结构,木屋盖比较多,地基采用石条或者砖砌体条基,很多具有地下室或局部地下室.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房屋整体性不满足安全要求,结构布置不合理,相比构造柱,圈梁缺失严重,墙体中砂浆的强度
东北寒地渔猎民族,以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族为主要代表,世代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在漫长的演化中表现为群体的“聚”、家庭的“居”、个体的“活”,及其三者嵌套所形成的,季节性迁徙和周期性聚居.论文从时间、空间、人的行为三个轴线上,提取历史信息流,即“游”、“居”的关键参数,挖掘“游-居”的主导关联,建构参数化模型.通过信息流的集聚、分化及同向模拟,挖掘现实演化机能,核心点、关联线、功能面、元胞体提炼
鹤峰县五里乡南村在清中晚期是广商、英商、俄商进山开展茶叶贸易必经之地,这个地处宜红茶道上的古村落又再度兴盛繁衍起来.南府遗址据史载是麻寮土司于元至正年(公元1364年)以前修建,早称南府.后来为容美土司田氏所劫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遗址包括张桓候庙址、石拱桥、石板桥、燕喜洞等.本文通过南府在2015——2017考古进行发掘,通过由上至下逐层揭露法,以及平面与剖面结合,又按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划分
文章探讨旧厂房改造的新模式,以早期工业城市——沈阳市铁西区作为研究背景,提出“旧厂房植入新工业”的改造策略,以此延续工业基因,激发城市活力.进而,通过新旧工业对于建筑空间需求的比较,对这一改造模式的优势和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机器人生产体验中心的建筑设计实践该模式.
伴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而失去原有功能的工业遗产,往往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鲜明的建筑特征和极高的空间改造可能性,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往往可以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工业遗产作为文化资源被重新激发利用,并不与留存工业遗产记忆、延续场所精神相违背.本文以民生路码头269、270库修缮改造设计为例,将工业遗产视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一方面,建筑师可以从工业遗产丰富的历史积淀中去搜寻和发掘创作的元素;另一方面,通过对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境内山脉纵横、水资源丰富,建筑遗产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地理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是建筑史研究与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文章运用公开的遥感数据和开源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青藏高原5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佛教寺院为例,介绍了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及其在选址规律统计和城镇扩张影响评估两方面的应用,结论是该数据库可以为政策制定、技术干预、实地调研提供数据支持,并将随着建筑遗产类型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