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1956年开始核技术农业应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农业核技术在我国农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据2000年年底统计,我国辐射诱变育成新品种613个,占全世界辐射育成新品种(2252个)总和的27.2%,年推广种植面积达9×10<6>hm<2>,育成的新品种每年为国家增产粮食30~40亿kg、棉花1.5~1.8亿kg、油料0.75亿kg,创经济效益33~40亿元<[1]>.在育成新品种中,有40项获国家级成果奖,其中有18个新品种获得国家发明奖.中国核农学在辐射育种、航天育种、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辐照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辐射害虫防治、低剂量辐射刺激增产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2,3]>.中国核农学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诸多经验、技术与方法,建立其相应的基础理论体系.核农学已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核农学事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成绩.同时,我国核农学的卓越成就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专家的高度赞誉,中国核农学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0年中国核农学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为亚太地区核农学的牵头国<[7]>.本文除总结我国核农学47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外,还找出了差距,并提出了21世纪初中国核农学的发展建议;应从我国核农学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着眼,实行总体跟进、局部优先的发展战略;力争在辐射诱变育种和空间诱变育种的分子机理和功能基因诱变定位、辐照国际贸易检疫处理、核算示踪与环境生态保护、动物生产与健康等领域的技术取得突破,开发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从总体上提高我国核农学的知识创新能力,继续保持我国核农学的综合优势.我们还提出了中国核农学21世纪初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对策,并提出了核农学优先发展的领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