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选取一个特定群体(外国传教士)在特定时段中的言论为素材,对中国晚清时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及中西两种法律传统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出 处】
:
首届“晚清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一个特定群体(外国传教士)在特定时段中的言论为素材,对中国晚清时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及中西两种法律传统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屮戈)"字的结构并不复杂,但却困扰古文字学家近一个世纪.历史上究竟有多少学者讨论过这个字,笔者无法精确统计.仅据平日泛鉴所及,已知有"(土戈)"、"蠢"、"屠"、"诛"、"勦"、"捷"、"芟"、"戡"、"搏"、"折"、"戒"、"截"、"馘"等十几种释法.即在释"(土戈)"说中,又有"灾"、"哉"、"斩"、"裁"等不同读法.专门讨论此字的文章,也已看到六、七篇之多,最近的一篇,是1996年黄盛璋
卜辞中的(丩又)、(丩白厶又)是商代“兵农合一”军事制度的反映。
这些被(丩又)、(丩白厶又)的众人,是生活在农业共同体即农村公社中的成员,他们占有一份土地,具有自由的身份,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打仗,既是社会的直接生产者,又是为国家承担征伐义务的战士。本文对甲骨文中(丩又)、(丩白厶又)进行了研究.
用辞和果辞好像从来没有同在一条卜辞中出现过。祭祀卜辞,不管是黄组的,或是早于黄组的,好像都只有用辞而没有果辞。祭祀卜辞卜问的主题,是举行怎样的祭祀,如是否祭某位或某些祖先,用哪些种类、多少数量的祭牲等等。本文最后谈谈周原甲骨和西周全文中的“厄”字。
现存礼经《仪礼》十七篇原是士礼。礼经所言祭事,乃为士祭。其《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及《士虞丰L》皆阴厌之后迎尸入室,行馈食之礼。按之祭例,凡正祭于室,滨尸则于堂。宾尸即天子诸侯之绎祭,绎祭宾尸,于祭之明日行之。本文对殷礼进行了介绍.
本文选释甲骨片的来源,可参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购藏甲骨选释》;《历史语言研究所购藏甲骨选释》。二篇论文的前言部分,此处不再赘言.
作者从事甲骨文殷商史的研究始于1949年,从甲骨文发现那一年算起,当时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已经过了50年.作者对出席这次研讨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并且回顾了五十年甲骨文研究的情况.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一桩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100年来,从王国维到郭沫若,再到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甲骨文研究取得了卓著成绩,甲骨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学科.在甲骨文研究和甲骨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安阳殷墟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历时10年的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中,发现了王陵区、宫殿宗庙区等等重要遗迹和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白陶、玉器等珍贵遗物.殷墟
本文对江苏省文化区建设进行了探讨。文章分别从饮食文化、方言、民歌等单要素和综合角度两个层面分析了江苏文化特征,认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是文化区域形成和发展的本底基础,经济类型和人口结构是区域文化构成与发展的人文基础,历史时空中的民族大迁徙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塑造和改变文化格局的重要力量。
《缁衣》各章前面的正文和后面的引《诗》引《书》,不是同一作者一次性写定,而是在传授中不断增饰而定型的。《缁衣》每章皆如此整齐、贴切地引《诗》证理,绝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初年。
本文是以晚清时期从南洋回国服务的辜鸿铭、李登辉和伍连德3位知识分子为案例,探讨了这些在南洋受教育和专业训练的知识分子对晚清中国的外交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科学等领域的影响,分析了晚清招揽外来人才政策的一些偏差现象,以及南洋知识分子回国的几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