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早期原生油藏的识别及意义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_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钻井及地震资料揭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主要分布于台盆区主体部位.前人研究一般认为,塔里木台盆区的油气成藏期总体上主要有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山期三期.镜下观察表明,顺9井柯下段储层岩样中主要检出黄色-黄绿色荧光及蓝白色荧光的油气包裹体,但二者的产状未见明显的切割关系,并且具有相似的分布形态,均一温度分布也极为相似,可判定为同一期充注产物,与油气包裹体具有伴生关系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90℃左右,对应在埋藏一地温史曲线上的油气充注时间有两种可能性:1)晚志留世-早泥盆世,2)早二叠世。顺9井区柯上段的显示类型主要表现为沥青而非可动油气、油砂抽提物地化特征显示出多期充注,暗示了其早期油藏遭受严重破坏后,后期的油气补给相对较少,因而现今的柯下段油藏应该主要是加里东晚期一海西早期形成的早期油藏遭受微弱破坏后保存下来的,即属于“早期成藏保存为主”型油藏。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煤成烃(煤成油气)是指含煤地层有机质在成煤作用过程或热成熟过程中形成的碳氢化合物.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发现,这使得煤成烃资源成为油气研究与勘探的热点领域.我国60%以上的大中型气田的气源与煤和煤系源岩有关,同时诸多事实也表明,并不是所有含煤盆地的煤岩和煤系泥岩都能生成大量烃类,而聚集成工业油气藏.世界范围上,生油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大多是在侏罗纪-第三纪,主要煤样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
近年来,我国四川、塔里木等盆地深层海相层系相继发现一系列大气田,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寒武系超大型气田,是盆地油气勘探近百年来发现的单体规模最大的气田,仅磨溪区块寒武系龙王庙组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403.8×108m3,震旦系灯影组灯四段控制储量2042.9×108m3;2014年川西地区双探1井再次获得重大突破.塔里木盆地古城低凸起上的古城6井奥陶系鹰山组获高产稳产天然气流,日产气26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类型多样,对其成因也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在对深层沙河子组烃源岩综合评价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及地质综合分析,认为深层天然气主要为不同类型天然气的混合.已有研究表明,松辽盆地深层沙河子组时期以构造沉降为主,发育多个孤立断陷,断陷内沉积了沙河子组湖湘泥岩,是深层主要烃源岩发育期.深层天然气也主要来自沙河子组烃源岩.钻井揭示沙河子组烃源岩主要为深湖-半深湖相黑色、灰黑色泥岩,泥岩钻遇厚度分
基于定量颗粒荧光、流体包裹体等技术,结合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对库车坳陷吐北2构造的油气充注史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的QGF指数均大于5,表示测点的深度层段均为古油层段;而大部分层段的QGF-E强度都大于20pc,显示出残余油层的特点;TSF显示油质成分单一,说明烃类具有同源的特点.流体包裹体及储层沥青分析表明储层早期经历了偏重质的油气充注,由于后期断层穿盐导致古油藏破坏形成储层沥青,随着埋深
蓬莱9-1油田是中海石油近10年来的最大勘探发现之一,其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3亿方,其中生代花岗岩古潜山油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4亿方.庙西北凸起潜山顶面形态独特,存在南北两个山头,而中间为宽缓的鞍部.潜山岩性分布与其形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南北两个山头为变质岩,而鞍部为花岗岩.原油主要聚集在花岗岩发育的潜山鞍部,两侧变质岩山头仅见局部油气显示.通过对蓬莱9-1构造潜山岩屑及岩心样品分析与镜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盆内资源丰富,发育三叠系延长组与侏罗系延安组两套含油层系.延长组油气主要分布在近源三角洲砂体中,以岩性油藏为主,而延安组油气主要来自延长组烃源岩,油气成藏受三叠系末深切河谷控制,油气在古河谷上覆延安组河道砂体中成藏,如马岭油田.然而近日,长庆油田在林镇地区延安组延9与延10层位中发现多个油藏,该区域油藏的发现
本文针对SZK03井中发现的油砂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解剖,以期为该盆地北票组的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依据.SZK03井油砂荧光薄片鉴定结果表明油砂岩性为云质极细砂岩,粒间填隙物(主要是泥质和白云石)和部分颗粒(长石和岩屑)被油质沥青和少量沥青质沥青浸染,主要发绿黄色、黄绿色、黄色、黄褐色中暗光、暗光,少量中亮光和亮光;局部见少量炭质沥青不发光。研究区北票组烃源岩主体处于成熟阶段,且钻孔位置位于盆地边缘,受南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有机质为有利于成气的腐殖型的烃源岩,Ro值绝大多数都小于1.0%,具有良好的形成低熟气气源岩基础。为了考虑单一因素(温度)条件下时间效应对低熟气形成的控制因素,此次实验只是考虑加热温度和恒温时间,实验过程中压力只是生成气体自身产生的压力,基本可以忽略。封闭体系下,炭质泥岩粉末样品(Ro=0.6%),升温梯度为1℃/min,温度点模拟加热时间均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