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近40年高空温度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com_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喀什气象站1971~2010 年的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850-100hpa 上各层高空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高空温度850-300hPa 上的月际变化趋势为单峰型;200hPa 上呈双峰型;100hPa 亦呈单峰型,但其位相与850hpa 至300hPa 的季节变化基本相反。春、秋、冬三季300hpa 以上各层温度呈下降趋势,300hpa 以下呈上升趋势;夏季整层均呈现下降趋势。各层等压面温度最高和最低出现的年代不同。喀什高空温度的变化周期主要集中在中低频区,高频区周期变化较弱,100hpa 温度在2000 年发生了突变。
其他文献
采用了江苏省1961 至2007 年最低、最高温度资料,分别对其进行了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 Man-kandal 突变分析,同时采用EOF 分析法分析了最高、最低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前三个特征向量的特点。研究表明,江苏省年平均最低、最高温度都一致呈上升趋势,而且冬季温度上升是导致温度总体上升的主要因素。江苏省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年代际尺度和年际尺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周期振荡。同时年平均最低气
利用石城县气象站1958 年10 月—2010 年12 月的气温观测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Cramer 法、功率谱分析及距平标准差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石城近52 年来的气温变化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石城近52 年来气温呈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增速率为0.088 ℃/10a ,四季中以冬季增温最显著,其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2154 ℃/10a 。年平均气温在 1985 年发生由冷转暖的
本文采用辽河流域5 个气象观测站点近49 年(1961 -2009 年)来逐日降水和气温的观测资料,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 法)和线性趋势法,对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运用 2006-2010 年夏季共162 次降水的铁岭气象站日降水量与铁岭水文站径流量资料,分析了日降水量与径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辽河流域年降水量近49 年减少趋势明显,降水偏少年份明显
利用辽宁省51 站近45a 降水量资料,采用Z 指数和区域旱涝HL 指数分析了辽宁省近45a 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a 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都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宁51 站Z 指数进行了EOF 和REOF 分析,可知辽宁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受大尺度的天气系统所带来的辽宁降水量变化影响外,同时还受地理位置、海陆分布等多种
自然物候期是气候变化最直观的植物信号记录,自然物候变化是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的综合指标。通过对物候资料和现象的分析研究,掌握植物物候的变化规律,不仅能清楚地了解气候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植物物候的影响,而且对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寻找缓解气候变化的措施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预测、鉴定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1983-2009 年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典型植物生长期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近50 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由于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 气候增暖之间关系更加直接,又同经济发展密切关联,为了研究能源消费与气温变化之间长期定量关系, 本文以能源消费结构在国内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山西为例,采用1978~2008 年山西省能源消费数据及同 期气温资料,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能源消费与气温变化的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 了分析和检验,并通
以锡林郭勒盟15 个气象站点1981~2007 年的月平均气温、月累积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在Arcgis 软件的支持下,得到De Martonne 干燥度的空间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27 年平均干燥程度自东向西递增;1981~2007 年,锡林郭勒盟整体上表现出干燥度数值下降、干旱程度上升的趋势;从干燥度的年代,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是锡林郭勒盟气候相对湿润时期,21 世纪初期,锡
利用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 个站1957 ~2008 年的暴雨观测资料、高低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 山西省水文站的部分暴雨监测资料,研究山西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低空急流与山西区域性暴雨、大暴雨 以及特大暴雨的关系,发现:(1 )1957 ~2008 年山西境内共出现876 个暴雨日,其中夜发性暴雨占总暴雨 日数的52.7%,暴雨日仅有1 站暴雨出现的占总暴雨日数的46.7%;山西暴雨最早发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的ERA40 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 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21 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气候态的模拟能力。结 果表明:(1 )尽管各模式模拟性能差异较大,但模式对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场、850hpa 风场及500hPa 位 势高度场的气候态均有较好模拟;整体来说,500hPa 位势高度场模拟效果最好,S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作为全球变暖敏感区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均出现了显著的增温,持续变暖趋势明显,且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地面气候变暖与海拔高度有关。与气温相比,青藏高原降水的变化要复杂的多,空间差异性十分显著。而气候要素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气候带划分上,可以用来揭示高原气候带动态变化趋势。但目前关于未来青藏高原气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