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近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可显示地球气候系统在自然状态下的背景变化及可能的自然驱动力,以更好预测将来的气候变化.近年来已有很多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中国西北干旱区的研究.总体来说,相当多的证据显示小冰期时(约公元1400-1850年)气候要相对湿润,而中世纪暖期时(约公元800-1400年)相对干旱,但重建的温度变化记录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我们近年来致力于运用生物标志物,湖相长链烯酮,从湖泊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近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可显示地球气候系统在自然状态下的背景变化及可能的自然驱动力,以更好预测将来的气候变化.近年来已有很多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中国西北干旱区的研究.总体来说,相当多的证据显示小冰期时(约公元1400-1850年)气候要相对湿润,而中世纪暖期时(约公元800-1400年)相对干旱,但重建的温度变化记录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我们近年来致力于运用生物标志物,湖相长链烯酮,从湖泊沉积柱中同时重建西北干旱区近千年来的温度和湿度(盐度)变化.我们迄今已有的记录(玛纳斯湖,苏干湖,尕海,青海湖)证实了小冰期时干旱区气候要相对湿润,呈现与季风区模式相反的特征.重建的温度变化与干湿变化紧密相关,显示了干旱区的暖干和冷湿条件的组合.我们的记录不支持中亚地区中世纪暖期时"异常温凉",并显示当代的温度及湿度变化范围并没有超出近千年来的自然变化幅度.同时,记录显示近千年来干旱区气候在百年时间尺度上波动频繁,而此波动和太阳辐射的变化显著相关.因此我们的记录显示中国西北干旱区近千年来的自然气候变化受太阳活动控制.
其他文献
于2005年实施的IODP308航次在墨西哥湾北部大陆斜坡上的常压Brazos-Trinity Ⅳ盆地和超压Ursa盆地进行钻孔采样研究.Brazos-Trinity Ⅳ盆地是Brazos-Trinity冲积扇的一部分,水深约为1400m,属于更新世晚期沉积物浊流沉积系统,因为沉积速率低且浊流沉积保存完整,是研究深水浊流沉积系统的理想场所.Ursa盆地是盐锲倒退后形成的小盆地,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更
本文利用重建数据和模拟数据探讨了中国东部过去千年四次雨涝期1376-1427年、1547-1579年、1725-1772年和1816-1856年与全球大尺度背景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中国东部雨涝期间北半球大多数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旱涝事件,1376-1427年、1547-1579年、1725-1772年三次雨涝期间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偏干,二热带地区偏湿,1816-1856年则与此相反。全球干湿异常可能与该
泥炭是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尤其是东南季风区的高分辨率的泥炭孢粉记录,对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有重要的意义。福建戴云山山地泥炭位于季风核心区内,是季风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我们选取了位于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山间盆地的泥炭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剖面的孢粉分析,结合AMS14C年代测定,重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气候变化,讨论了晚全新以来的人类活动。
基于1960-2009年的中国524个气象台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及其11个子区域的季节降水百分比的气候态及时间变化(趋势,年际及十年际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就气候态而言,中国区域平均夏季降水比例超过55%,春季和秋季降水比例都在20%左右,冬季在5%左右。但是,降水季节性的空间分布是区域依赖的。最主要的降水分布特征"夏-秋-春-冬"型,即夏季降水比例最多,其次是秋季,再次是春季,冬季最少
源于北部湾周边大陆的陆源物质能否进入南海及其对南海沉积的贡献为几何等问题一直未取得普遍认可的认识。本研究选取采自北部湾到海南岛南部海域3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箱式样0-2cm,抓斗样0-10cm)进行详细的环境磁学研究,以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磁学特征的物源指示意义并初步分析北部湾-海南岛南部海域袁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
杭州地处扬子古板块东南缘,位于江山~绍兴断裂带北西侧,余杭~嘉兴台拗西南段,周边低山丘陵部分跨入钱塘台褶带东北端。喜马拉雅运动以来,以不均匀升降、掀斜活动为主,早期在低洼处沉积海湾相、河口湾相及潮坪相的细碎屑岩,局部夹玄武岩;晚期因新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升降频繁,海陆变迁大,形成海陆交互相的松散堆积物。本项研究在对钻孔沉积物成因类型及沉积特征详细分析基础上,结合孢粉学、微体古生物学、古地磁学、同位素年
目前东海陆架泥质区的古气候沉积记录研究主要以中全新世以来高水位期的古环境变化为主.前人研究认为,高水位期以来中国东部陆架海环流系统发育,而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对于沿岸流的强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沿岸流所携带的沉积物敏感粒度组分的平均粒径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变化.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浙闽沿岸泥质区的北部和中部,而对泥质区南部的沉积记录变化了解较少;另外对于沉积动力记录指标与实测现代东亚冬季风之间的
本工作选取位于吕宋岛以东西菲律宾海区本哈姆隆起之上的MD06-3050岩心(15°57.0943′N,124°46.7747′E,水深2967m),对其上部13.82m,进行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ruber、次表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以及底栖有孔虫Cibicidoides wullerstorfi壳体的碳同位素测试工作.其结果显示,自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及其伴随的太平洋沃克环流(PWC)变化,是当前热带太平洋地区气候年际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它与全球季风、ITCZ等气候系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耦合过程,因此也是全球气候年际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观测资料显示,在工业革命之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存在增强趋势,由于这一过程与全球变暖同步,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可能是最近一百多年厄尔尼诺事件活动加强的主要
研究表明,南黄海第四系的构造变形在不同的地层层位和不同的区域大量存在,并表现出如下特征:(1)构造变形分布与构造单元边界关系密切:构造变形主要发育在南北两个盆地和中部隆起区,千里岩隆起区和勿南沙隆起区分布较少。坳陷或凹陷边界部位构造变形强烈而密集,显示其与基底边界断裂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大部分构造变形在横向上延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