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螯光壳螯虾△9去饱和酶基因全长克隆及低温胁迫对其表达影响的研究

来源 :第十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暨2016年中国河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_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去饱和酶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之一,它能催化硬脂酸合成油酸,从而增加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探究低温条件下红螯光壳螯虾△9去饱和酶基因的表达机制,本研究利用RACE-PCR技术,从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中克隆获得了△9去饱和酶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1236bp,开放阅读框长1041bp,编码346个氨基酸残基, 5端UTR长116bp,3UTR长79bp,3端含PloyA尾,初步确定为完整的全长序列.预测的理论等电点和分子量分别为8.68和40.28kDa.同源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锯缘青蟹△9去饱和酶相似性最高,为78%,其次为日本沼虾和中华绒螯蟹,分别为75%和74%.经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在红螯光壳螯虾的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织,其次为卵巢组织,在脑神经节和胃组织中也有一定量的表达,表明其可能在多个组织中发挥作用.同时检测了经25、20、15和9℃温度下养殖一个月后肝胰腺中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9去饱和酶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升高,表明其参与的去饱和代谢途径可能在红螯光壳螯虾应对低温胁迫时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其他文献
对虾作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种类,在我国乃至世界水产养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对对虾免疫系统的研究是病害防治的基础,也为对虾抗病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信息。项目组近年来对对虾的免疫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系统勾勒出对虾的先天免疫体系框架,并对其中的一些免疫效应分子的抗菌和抗病毒功能进行了深入
本研究针对低盐或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品质劣化的关键科学问题,以肉质风味关键物质--肌苷酸(IMP)的形成和代谢机制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克隆得到IMP代谢通路的9个关键酶基因,首次克隆得到腺苷一磷酸脱氨酶2(AMPD2)、腺苷酸激酶(ADK)、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5-核苷酸酶结构蛋白(Nt5dc3)等5个关键酶基因的cDNA全序列并提交
VEGF信号通路在高等动物中发挥着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促进细胞迁移及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但是我们对VEGF信号通路在甲壳动物中的功能了解甚少.本研究分离并鉴定了凡纳滨对虾的三种VEGF基因:LvVEGF1,LvVEGF2和LvVEGF3.对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均含有VEGF家族基因所共有的VEGF/PDGF结构域及CXCXC基序.组织表达分析显示,LvVEGF1主要分布于免疫器官Oka中
Na+/HCO3-共转运体(NBC)是一种可以转运HCO3-(或相关离子,例如CO32-)穿过细胞质膜的跨膜离子转运蛋白.以往的研究表明,NBC可能会对脊椎动物胞内pH调节发挥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NBC cDNA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分离得到并被命名为Lv-NBC.Lv-NBC cDNA全长为4479bp,包含59bp的5-非翻译区(UTR),835bp的3-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a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筛层析、Tricine-SDS-PAGE、Western-blotting、凝集实验、抑菌实验和Edman N端测序等方法探索血蓝蛋白酶解片段的凝集和抑菌活性.结果 发现,血蓝蛋白经胰蛋白酶水解后可产生分子量约为6-70kDa的7条片段,该酶解混合物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具有显著的
本研究采用DGGE、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Toll(LvToll1)的SNPs及其免疫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 发现,LvToll1在DGGE和高通量测序水平存在明显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中LvToll1-V3在DNA水平存在错义突变位点145个,突变频率>1%的SNPs位点3个;在cDNA水平,存在错义突变位点38个,突变频率>1
甲壳动物神经内分泌-生理功能调控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在甲壳动物眼柄中X-器窦腺复合体(XO-SG)在结构和功能上类似于脊椎动物的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与分泌多种神经肽激素,其中高血糖激素家族(CHH)是窦腺中含量最多的一类激素,具有调节能量代谢、免疫防御和渗透调节等多种功能.本文重组表达了凡纳滨对虾的高血糖激素,通过注射实验研究高血糖激素--免疫调控机制.实验梯度设置为:对照组(对虾
为了进一步探明谷胱甘肽系统对镉引起的氧化损伤的防御作用,本实验根据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 96h镉的半致死浓度,设置了5个染毒组(4.22,8.43,16.86,33.72,67.45 mg·L-1)和1个对照组,处理24、48、72和96h,测定鳃与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
为了比较急性、亚慢性镉胁迫对河南华溪蟹(Sinopotamon henanense)卵巢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以及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其氧化损伤是否有缓解作用,本实验采用急性和亚慢性镉胁迫相结合的方法.急性组设置了对照组、7.25和14.5mg/L镉浓度处理3d、5d和7d;亚慢性组设置了对照组、0.725和1.45mg/L镉浓度处理
中华锯齿米虾广泛分布于亚洲淡水水域,因其体色丰富多样,自2003年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观赏虾。但是其体色的分子遗传基础尚未知。在观赏中华锯齿米虾中,红、黄和透明3种体色品系的体色遗传最稳定。这为进行体色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通过比较这3种体色品系的皮肤转录组,获得了红色与透明品系2292条差异基因,黄色与透明品系6158条差异基因。在所获得差异基因中,有75条果蝇或家蚕的同源基因已被证明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