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参(Ginsengpanax C.A.Mey.)属五加科多年生药用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人参菌核病是由土壤传播的最严重的人参病害之一,该病菌株最早于19 1 2年从人参根腐病根上分离得到,1995年确认为核盘菌属一新种——人参核盘菌(Sclerotinia schinseng Wang et Chen)。迄今国内外仅有少量该病药剂防治、病原菌生态型和致病性分化等相关研究报道,未见人参菌核病发生危害及其病原生物学系统研究报道。本文报道辽宁和吉林人参主产区发生危害,病原生物学及其室内药剂筛选初步研究结果,为该病流行规律及安全防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分离病原菌回接表明所分离菌株对人参具有致病性并证明分离的菌株为致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成辐射状圆形生长,平铺。20℃、6天长满直径90mm的PDA平板,在20℃连续无光照下,8天开始产生菌核。10天左右长满平板菌核。菌核初为白色,渐加深,最后变成黑色,质地粗糙近球形,无光泽,直径(1.889.86)mn×(0.865.83)mm。该菌与1995年王崇仁等发现的人参核盘菌(Sclerotinia schinseng Wang et Chen)形态一致,确定为该菌。近年来对辽宁和吉林人参主产区病虫害调查发现,人参菌核病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病田率近90%,病株率5.7%,已经成为长白山区人参主要病害之一。病原生物学研究表明,菌丝在20℃、pH值4、在以Czapek培养基为基础的碳源为山梨醇,氮源为蛋白胨以和胡萝卜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核萌发最佳条件为20℃、pH值68、碳、氮源为乳糖和甘氨酸及PDA培养,菌核形成的最佳条件为20℃、pH值6、碳、氮源为果糖和蛋白胨及PDA培养。黑暗条件促进菌丝生长,有利菌核形成,但对菌核萌发无影响。在对7种不同杀菌剂室内筛选试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药效最好,其EC50为56.04mg/L,40%嘧霉胺悬浮剂最差1 892.024mg/L,其余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5%啶菌恶唑乳油分别为1 283.714mg/L,3 610.534mg/L,352.804mg/L,1 182.624mg/L,206.134mg/L。本试验研究表明,适宜人参菌核病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520℃,与报道向日葵核盘菌适宜生长范围在2028℃,西瓜菌核病菌生长范围在2025℃,一串红菌核病病菌2025℃有所不同,而与紫花苜蓿1823℃相近,是由人参菌核病是一种低温病害而产生。其最适生长pH值=6与之前研究报道邵丹辣椒菌核病pH值=3差别较大,与大多菌核病最适pH值=生长范围相差不大。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人参菌核病室内药效最好,田间试验,发生规律及安全控害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