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口述与传统--旅游经营中传统村落“记忆之场”的修复与建构

来源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鸣鹤)国际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zlh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的发展必须首先符合其文化遗产的属性,旅游经营可以适当利用文化资源,但是保护先行,并且要通过旅游收入反哺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视对记忆之场的保护,采录原住民口述史;政府、开发商、旅游中介、导游、大众媒体等要做好把守关人,要具备文化眼光与情怀,引导游客脱离低端的猎奇、消闲诉求,培养他们对文化、乡土和传统的情感,不能将经济利益视为首要和终极和目标。
其他文献
会议
乡村复兴为市民提供了面向未来的信心。人们都希望有一个负责人,参与规划,共同决定和帮助塑造乡村和城市。德国乡村复兴的所有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因此,积极的公民更能够容忍未知的未来和不确定感以及不确定性。问题在于如何唤醒那些“沉睡”的人。能不能把让他们从忍受到主动承担责任?乡村复兴提供了这个机会。这些事情不会自己发生:一方面,国家必须支持它的民众来帮助他们自己。因此,除了资金的分配,还包括对
传统村落是一种同时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综合性的活态遗产。它是历史性的,又是当下性和未来性的;它是遗产又是活的生活;它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石,又是全球化时代人类行旅的重要目的地。它是生产生活的屏障,也要不断接纳外来文化和文明;它具有生态性、原真性,又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它是物质性的,是我国三农政策中的重要对象和因素,也是新农村建设、保护历史文化的名镇名村、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进程、美丽中国的目标,是绿
保护传统村落,是保护中国文化之根。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和生存的空间,传统文化源于此、生长壮大于此。要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从保护村落文化开始。但每个传统村落及村落文化都是在适应当地生存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类型众多,特色各异。如果用格式化的规划进行修缮保护,势必会造成保护性破坏;传统村落保护必须是活态性保护,只有让村民自然地生活在其中,这种保护才是有效的;而要让村民自然地生活其中
在传统村落的精神遗产中,各类“非遗”,以及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机理是不断积淀与认同,通过遗传与变异不断地转换与提升,并在新的个体的认同中不断变化和光大。中国丰富多彩、形态多样的传统村落是包涵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传统村落中的这些民族精神和情感品性,不断化作民
为了让松阳的传统村落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复兴,松阳积极探索了一条以文化引领的乡村文明复兴之路,具体可以概括为“坚持一个理念,做好五个复活”。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国家和政府必需保护的活态文化遗产、文化财富.为传统村落建立文化档案、留存中华民族文明之根,是城镇化进程中亟待实施的、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工程.也正因此,在工作中遇到了大量困难和现实问题,需要尽快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传统村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农耕文化.在过去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传统村落遭到严重破坏.十八大以来从中央政府到专家学者都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本文以鸣鹤古镇为例,根据古镇资源现状,以旅游为手段,提出中医养生特色小镇旅游开发导向与原则,探索古镇开发策略,寻求古镇有效的保护发展道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部署,以村庄整体建设规划为重点,以实施公路沿线“穿衣戴帽”工程为根本,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三爪仑乡传统村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着举世瞩目的城镇化过程.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提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问题,强调必须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传承文化.但是,城市的特征是包括人口、土地在内的资源集约化,在这一意义上,城镇化与原始农村风貌可以说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北上广深等超大型都市崛起,随着城市在地理上急速扩张,周边传统村落也成为城市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