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梅雨锋鄂中大暴雨中尺度系统观测分析

来源 :200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武汉多普勒雷达、自动气象站以及卫星云图等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8日发生在江汉平原一鄂东北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分析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共有4个中尺度风暴,风暴A对应的流场为东、西、南三个方向的汇合流场,在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东北方向移动,生命史达10小时之久;风暴B、C、D是与中尺度低涡有关的三个相互联系的风暴,生命史均为3 h左右。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服务需求的智能天气预报业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实况信息监测、重要天气警示、数值产品释用、气候资料检索,预报工具应用、报文编辑发送、预报制作发布等十大功能,集成化、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完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日常预报业务服务工作的系统化、自动化、规范化上了一个新台阶。
冰雹是江苏省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本文做了初步分析。并得到如下几点结果:①江苏冰雹具有大、中、小尺度分布特征,②江苏冰雹在气候上出现的两大高频区,与江苏省下垫面非均匀性有关,不同类型的地土壤、海风锋、较大水体等所构成的热力非均匀性,对冰雹天气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③冰雹产生与三个基本要素相关联,表征这些因素的物理参数中,大多数都是定常的诊断量(除平流因子外),没有考虑它未来的变化,同时物理参数本身也有
本文在分析城市渍涝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路段积水深度及排水时间的数学模式;通过降水系数等级划分给出漯河市24个积水点的服务参数,建立城市渍涝决策气象服务系统;通过终端为相关部门提供城市防汛的气象服务信息。
本文简单分析了2003年入梅后的首场暴雨,着重对各类数值预报产品在该次暴雨过程中的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产品准确率的提高、预报员对数值预报产品的正确解释,为这次关键期暴雨的准确预报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通过普查、分析花园口站洪峰流量≥4000 m3/s的黄河中游洪水过程,着重分析了洪水过程中小花间区域致洪暴雨发生前的天气学特征,归纳出造成小花间洪水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有鞍型场和台风倒槽两大类型,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报模型。该预报模型在2003年进行业务试验时,对黄河秋讯期间发生在小花间区域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预报。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3年7月30日发生在晋、陕、蒙交界地带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的发展与湿位涡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对流层低层MPV1负值层增厚,负值层达到500 hPa;MPV1负值增大,达到-4 PVU,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而暴雨前对流层中高层MPV1负值大幅度减小有利于对流层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和增值。暴雨是在对流层高层MPV1大负值向对流层中层发展,和对流
本文利用MICAPS 2.0系统资料和实况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对2003年6月9日发生在朝阳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发现:热带、副热带和西风带环流系统的有利融合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高空冷涡稳定少动,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北进的短期活动明显。致使朝阳发生了历史同期最强的一次降水天气过程。
对2000年7月13日紫阳、镇巴暴雨,2002年6月8日佛坪暴雨和2003年8月23日~10月4日渭河流域(二华夹槽地区)的连阴雨中的暴雨从环流形势场进行对比分析,对三场洪灾暴雨造成的后果做进一步反思,强调在不同天气气候背景下都有可能出现大的洪涝灾害,防范意识的提高,将可以极大的避免灾难造成的损失。
在承担“渭河流域及黄河小北干流致洪暴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暴雨洪水灾害等级预报方法,利用有限区域中尺度模式提供的降水量预报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10个流域的面雨量及洪水等级,在2003年陕西特大暴雨洪水灾害预报中投入业务应用,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本文应用T213客观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2003年8月28日~9月1日发生的区域性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低空急流的建立为该次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与水汽辐合,中低层冷平流与低空急流的风速脉动是该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西南低涡是暴雨开始后才生成的,但大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产生的抽气效应促使上升运动加强,而上升运动区与正涡度区的耦合又使西南低涡得以发展和维持,给盆地带来更强的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