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及防治措施

来源 :2008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2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养殖业迅速发展,以户养为主的传统饲养方式已逐渐被规模化、工厂化养殖所替代.规模化养殖因饲养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养殖的饲料技术、防疫能力和管理水平;与传统饲养方式相比,规模化饲养大大提高了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从而有利于降低养殖场的饲养成本,增加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然而规模化养殖场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粪污及其废弃物等污染物,已渐渐成为该市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给周围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笔者通过对锦州市部分畜禽养殖场调查了解,其养殖污染情况普遍存在.因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其他文献
近年来,牛肉价格一直稳中有升,增幅高达71.4%。然而,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却并没有多大提高,浠水县耕牛存栏量一直在6.5万头左右徘徊,“牛市”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肉价虽好,牛源难求。养牛业发展有哪些制约因素,农区肉牛养殖又该如何发展?现根据调研情况,作以下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明朗,世界粮食危机日益突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及应对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前沿之一。本文收集了我国东北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101个气象站点的光、热、水等气象资料和春玉米的生长发育期及产量资料,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和GIS差值分析技术,重点分析了我国东北1960-2007年的太阳辐射、温度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各地区的春玉米生产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4.0℃。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及生理生态机制己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重点。本文介绍了于2006-2008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场进行的试验。
全球变暖已成不争事实,且存在明显的昼夜增温不对称性,夜间增温幅度显著高于白天。为此,本试验在我国水稻主产区进行田间夜间增温,研究水稻生产力及其生理生态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特征。本文研究了水稻生产力及生理生态机制对夜间增温的区域响应特征,为适应全球变暖下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及采取应对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由于人类对地球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剧,大气CO2浓度已经从1906年的约240ppm上升到2005年的约380ppm,年增长速度达1.4ppm。本研究借助国际上唯一的稻麦复种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试验系统,自2006年开始对FACE条件下稻田水体和土壤的主要环境指标进行了系统监测。
日益增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人类干扰加速了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是导致全球变化尤其是大气CO2浓度及气温升高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在详细描述全球及我国大气CO2浓度及气温变化时空特征及趋势的基础上,依据作者2005年以来在国内进行的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和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的田间试验
水稻(Oryzasativa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一向被人们所重视。栽培再生稻因具有生育期短、省种、省工、节水、充分利用光温资源、生产成本低和效益高等优点,已成为南方稻区种植一季热量有余、种植双季热量不足地区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稻田全年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早稻—再生稻高产栽培与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其杂种Fl普遍存在的不育特性是水稻亚种间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最主要障碍。研究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特性的原因,并探明其遗传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区间作图法和单标记分析法三种不同的QTL检测方式,分别对控制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QTL进行了初步定位,并进行了位点间的互作分析。
本文从研究巢湖污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并借鉴国内生态补偿的成功案例以及国际农业生态补偿的实践,探讨了该区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及相应的管理政策,为系统的建立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参考.
在点源污染逐渐得到控制后,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并已成为小清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通过对小清河流域大量的研究调查采样分析,该流域内各测点CODcr、氨氮、总氮(TN)和总磷(TP)各指标均超过我国地表水质量V类标准(GB3838-2002),水环境质量与农业活动的非点源污染密切相关.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农村畜禽养殖和生活废弃物是造成小清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