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周围神经缺损后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周围神经组织能否修复取决于神经的再生能力,不仅要恢复其结构,更重要的是恢复其感觉和运动功能,防止神经瘤的产生。
【机 构】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 湖北省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神经缺损后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周围神经组织能否修复取决于神经的再生能力,不仅要恢复其结构,更重要的是恢复其感觉和运动功能,防止神经瘤的产生。
其他文献
微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延长药物的半衰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疗效,因此多功能微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人体生物物理屏障的存在,使得进入血液的常规微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因此现阶段的绝大多数微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虽能够通过EPR 效应到达患病部位,也会在正常细胞区域大量富集,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癌症引起的死亡主要是由于肿瘤的转移病变引起的器官衰竭。肿瘤组织的转移主要是由于循环肿瘤细胞(CTCs)从发病部位脱落进入血液循环,极少量存活下来的CTCs 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在新的部位"落地生根",并无限增殖形成新的肿瘤组织。
各种手术设备和医疗植入物的使用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这些设备本身并不具有抗菌效果,各种细菌容易粘附在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给病人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很多学者力图在这些医疗器械的表面修饰一层抗菌涂层来抵抗细菌的粘附.海洋贻贝排泄的贻贝粘附蛋白(MAPs)具有超强的粘附能力,在潮湿的环境中能与不同的基质形成强大的胶粘剂.受贻贝仿生化学的启发,在医疗器械的表面接枝一层胶粘剂,然后嫁接一
干细胞疗法可以为多种疾病提供潜在的治疗方案.然而,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种长期、有效标记干细胞的手段,并能追踪移植后干细胞的行为且不损伤干细胞功能.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NaYF4:Yb3+,Er3+上转换纳米颗粒的非侵入式荧光探针,通过表面改性可显著提高荧光探针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干细胞标记效率。结果表明,50μg/mL纳米颗粒荧光探针具有最佳生物相容性,并能够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整
本研究以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HA)为基材,采用梯度糖球模板制备法制备内部孔径为500-650μm、外周孔径为1100-1250μm的梯度多孔HA支架(HASL)以及内部孔径为1100-1250 μm、外周孔径为500-650 μm的梯度多孔HA支架(HALS)两种孔径分布相反的梯度多孔HA支架,并评价两种多孔支架在非骨部位全面血管化程度以及诱导骨形成的能力,初步探索梯度多孔支架的孔径分布对血管形成
各种生物医学器件和植入体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医学中,它们在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和挽救生命的同时,也受到病菌感染的威胁和困扰.目前的消毒手段并不能抑制病菌在生物医学器件和植入体上面的生长,同时病菌会生成生物被膜(biofilm)用来抗击消毒剂.所以构建新型抗菌涂层对改善病人健康及生存有着重要意义.有机胍盐是一类新型抗菌化合物,它具有高效快速杀灭多类病菌的能力,同时对人体无毒(对人体不存在致癌性、致变性
脂肪是高度血管化的组织,所以血管化是再生脂肪组织是否可以长期存活和功能化的重要依据.脂肪干细胞(ASCs)具有强大的成脂分化的潜力,并且在血管化生长因子的促进下表现出治疗性血管再生的优点.ASCs聚集后形成的细胞微团在低氧诱导的旁分泌作用下可以显著提高血管化效率,因此ASCs微团应用在血管化过程中更有效.此外,ASCs微团还表现出更高的分化能力和抗细胞凋亡能力.但是,在脂肪再生过程中,ASCs微团
感染是体内钛合金植入物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主要通过在钛合金表面化学固定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等)来赋予植入物一定的抗菌性能.然而,由于万古霉素对大肠埃希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不敏感,表面固定有万古霉素的植入物不能控制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本文中,使用聚乙二醇作为桥梁将依诺沙星共价固定在氨基功能化后的钛合金表面,研究了此种方法表面改性后的钛合金在体外和体内的抗菌性能.
半月板损伤后难以自行修复,如何实现半月板的再生是医学界面临的巨大挑战[1-3],本课题的研究目的:1.构建半月板基质(ACECM)、脱钙骨(DCB)及半月板基质/脱钙骨(ACECM/DCB)支架及表征.2.评价支架细胞相容性及维持纤维软骨细胞的表型能力.
以氯化钙为离子交联剂,采用双T 型微通道串联的微流控液滴生成技术制备了可注射型海藻酸/明胶复合微纤维,并考察了其理化性能、细胞粘附等性能。